第B1版:宁波少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2年03月15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技教育课程设计大赛 亮相科探中心

小记者化身大众评审 为喜爱的科学课投上一票

    3月12日,由宁波市科学技术协会、宁波市教育局联合开展的宁波市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技教育课程设计大赛决赛在宁波科学探索中心举行。经过前期的初评、复评及课程优化阶段,共有16门课程入围决赛。各基地科学老师同台竞技,宁波晚报(现代金报)小记者作为大众评审也来到现场,为自己喜爱的科学课投上宝贵的一票。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林涵茜 通讯员 林彬

    小记者成为大众评审

    为喜爱的科学课投票

    “这个是鹦鹉螺模型,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同学们,接下来请跟随老师一起走进科技馆迷踪案件,通过‘足迹’密码来破案吧。”决赛现场,来自各个科普教育基地的参赛老师各显身手,带来了一堂堂精彩的科学课。

    现场评委中,有各区(县、市)教育局教研室科学组的教研员和各优秀科学老师组成的专家评审组和专业评审组,还有宁波晚报(现代金报)小记者组成的大众评审。

    每位大众评审桌子上都放置了一份贴纸和号码牌,如果你喜欢这堂课,就可以在相应的号码牌上贴上漂亮的贴纸,每位评审可以最多为每个课程投一票,每票计0.5分,投票总分为该类评审的实际分数。

    “我最喜欢《小贝壳大世界》。老师讲述的知识很新奇有趣,而且他还带来了许多贝壳,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了它们的结构,这点我很喜欢。”宁波海洋研究院实践创新基地方增冰老师在短短15分钟的课堂上,给孩子们介绍了海洋中一种神奇的“居住民”——贝壳,来自高新区外国语学校的小评审员张宋洋兴奋地说,“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鹦鹉螺,它在五亿年前就生活在地球上,作为贝壳类的‘活化石’,人们根据它特殊的生理结构发明了潜艇。”

    最后这堂课也获得了比赛一等奖,得到专家老师的一致好评。

    16节科学课的展示

    小记者收获颇丰

    “我被蔡蔡老师的《逆流而上》课程深深吸引。”高新区实验学校503班王明乾在比赛结束后回忆道。课堂上,宁波科学探索中心的蔡玲巧老师拿出了阿基米德水泵装置,让水从低往上流,从而达到逆流而上的效果。这个原理可以应用于实际生活中高处农田的灌溉,大大改善干旱地区的旱情。

    第一次作为评审员的小记者们兴致很高,沉浸在课堂中。对于热爱科学的鄞州区中海实验小学杨宸轩同学来说,这些课程简直就是福利,“我深知,我们大众评审宝贵的一票对老师们的重要性,这越发让我认真听讲,在老师们的课堂上不光有我感兴趣的知识,还可以参与到课堂中,和老师互动,一起动手做实验,我再次被科学魅力折服。”

    “每节课我都投票了。”来自高新区外国语学校的张珂菲同学在听完上午的课程后兴奋地说,“每个科学老师上的课都很有意思,以后有机会我一定要去这些基地,亲身体验这些有意思的科学课。”

    16节科学课的展示,小记者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更加热爱科学。

    “双进”助力“双减”

    打造优质校外科技教育课程

    “这些校外科技教育课程是课本知识很好的补充。”宁波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科教专业负责人、专业评审之一,徐华博士谈了谈自己的感受,并表示,校外科技教育课程与校内课堂不同,具有灵活、生动、创新等优点,但是总体课程质量良莠不齐。如果基地老师能有专家指导,专业老师一对一磨课、评课,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最终,《宁波桥梁探索》《小贝壳大世界》《湿地之宝》《“足迹”密码》《谜案透视之识骨寻踪》这五个课程荣获一等奖。

    大赛最后,还特别举行了宁波市校外科技教育专家团聘任仪式,聘请本次课程设计大赛的六位专家评审为首批专家团成员。

    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实施,宁波市科学技术协会、宁波市教育局联合推进以“进学校进校外实践基地”为核心的“双进”助力“双减”科普专项行动,宁波市科学技术协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准备打造一支专业的校外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一批特色校外科技教育拓展课程,开展一系列深入的校外科技教育教研活动,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内容。”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