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玉菲 受访者供图 |
 |
许颖 |
 |
尤海娅 |
城市不仅仅是成年人的,也是儿童的。如何关爱未成年人,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 在今年的市两会上,围绕这一社会热点,代表委员从不同角度提出建议,从设立未成年人关护工作室、推进体教融合再到建立智慧化社区健身房等,希望通过校内校外联动护航学生健康成长。□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樊莹 在校园等场所设立“未成年人关护工作室” 宁波市人大代表、宁波成功育婴职业培训学校校长尤海娅建议,由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办公室牵头,教育、检察等部门配合在校园内及依托村(社)儿童之家设立“未成年人关护工作室”。 通过健全校园及村(社)家长学校等法治教育机制、帮教观护机制、家庭教育指导机制、风险管控机制、强制报告制度,切实提高未成年人预防权益损害的工作水平。同时,各相关部门联合制定工作制度,排定工作表,由法律工作者、心理咨询师或家庭教育指导师定期值班,以畅通未成年人的诉求、帮扶渠道,及时、准确处理突发性事件。建议教育部门引入心理、法律等方面的社会组织参与在校未成年人心理咨询及帮助。 同时,检察院未检部门、司法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工作室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未成年人权益遭侵害中发现问题、判断问题及处理问题的能力;要以工作室为载体,通过以案说法、图片展示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家长学校的指导,提高教师、家长的重视和预防水平。 体教融合,让体坛健将“走进来”“教得来”“动起来” “在‘双减’的当下,学校体育特长类托管师资缺口大;学校开设的项目,远远满足不了个性化需求,这样的矛盾目前看来是日益突出了,那么如何有效破解?”宁波市政协委员、民进鄞州区基层委员会主委许颖关注到这一现象。 她特别提到了“双减”背景下学生享受高质量体育运动指导的需求难满足。特别是农村学校为了解决体育老师不足,存在将语文、音乐等其他学科老师兼任体育老师的现象。同时部分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方式应试倾向强烈,部分教师教学理念陈旧、固化。 而另一边, 我国是一个体育运动大国,在竞技体育项目中投入大、成效大、荣耀大,同时竞技项目运动员数量多,退役的专业运动员数量也多。大量退役运动员缺少专业对口的再就业岗位。 “我们前期进行了一些调研,发现让体坛名人‘进校园’,应该是一项两全其美的事。”许颖委员说。 她建议,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对中小学校园体育设施的建设力度,同时面向专业退役运动员招考体育教师,并设立区域性的专业运动员特设岗。提前规划引导体教融合发展,结合相关社会实践、研学活动,利用我市相关体育运动学校教育教学设施和教师资源,将我市青少年特别是沿海和城市中的中小学生组织起来,到体育运动基地、户外团结基地、开展野营拉练、研学、体育夏令营等活动,锻炼体魄,保护视力,增强体质,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宁波这座奥运“冠军之城”甬有善育,甬有优学,甬有健康。 为青少年打造家门口免费健身圈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宁波市政协委员,民进宁波市职教中心学校支部主委张玉菲建议,打造家门口的运动设施年轻化,为青少年增加一些免费的运动健身设施,增加免低开放的覆盖人群。 张玉菲委员发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一些居住区附近运动空间较少、就近健身不方便的诉求非常强烈。特别是“双减”后的中小学生,周末和寒暑假去哪里、干什么,是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没场地、没免低开放的场地是阻碍就近健身的首要原因。 “目前我市公园和小区里的健身设施偏向幼儿和老年人,对年轻人缺少吸引力。”她建议,运动设施年轻化,为青少年增加一些免费的运动健身设施,建议公园增加体育运动设施,包括羽毛球、网球、篮球、足球、滑冰场等场地,建立智慧化社区健身房,响应教育部“双减”后增加学生体育和户外运动的号召,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同时,建议“体绿结合”高利用,可以以街道或社区为单位,在城市微更新时推动在公园绿地、废旧厂房、建筑屋顶、闲置边角地等植入体育设施,利用城市“金角银边”、新建社区综合体等新增家门口的“社区运动角”。对中小学生在寒暑假、节假日定时定期免费开放;增加免低开放的覆盖人群。 “打造家门口免费健身圈,让体育锻炼成为青少年的新风尚,既‘可行’又‘流行’,彰显了城市的温柔与活力。”张玉菲委员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