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金评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2年06月10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专生上高考作文题” 呼唤人才观念重塑与更新

    在2022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最后作文题的案例中,杨杰的故事被引用了进去——“90后青年工人杨杰,从一名普通学徒工成长为‘浙江工匠’,获得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

    (6月8日《钱江晚报》)

    高考承载着公众社会流动的渴望与希冀。

    “中专生上了高考作文题”具有鲜明的符号意义,传递出对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的尊重与社会认同。在平凡的世界里,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受得了罪,通过脚踏实地的付出和积累,“90后”小伙杨杰通过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和敢为人先,从一名中专生成长为行业精英,成为“浙江工匠”。

    在一个盛行蜻蜓点水“浅阅读”的社会中,面对一些出类拔萃的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一些人只看见他们如今的体面与风光,却忽略和漠视他们为此付出的努力和牺牲。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那些获评荣誉称号、入选高层次人次的技术工人,往往经历了痛苦的破茧成蝶。只要有志气有拼劲,只要有担当肯吃苦,普通劳动者也可以在广阔舞台上实现价值。

    不论从事什么职业,不论置身哪个岗位,匠心都应该是我们不变的价值追求,工匠精神都是不可或缺的成功因素。不论做什么行业只要做得出色,就可以成才、都可以出状元;这样的“有才无类”,有助于激发各类人才竞相施展才干,促进各类高素质人才充分涌流。哪怕学历不高,也有“向上流动”的渠道和机会,也可以成为受到全社会尊崇和向往的榜样,“中专生上了高考作文题”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

    只要足够热爱与坚持,只要足够投入与用心,哪怕是冷门的职业、平淡的岗位,也能成就一番事业。打破对行业、职业的歧视与偏见,当“有才无类”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共识,普通劳动者才会有更加丰富多彩的出路,人生才会有更多的可能性。 “中专生上了高考作文题”生动诠释了“有才无类”,呼唤全社会进行人才观念的重塑与更新。   

    杨朝清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