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幼儿园孩子们画的对幼升小的担心。通讯员供图 |
提起“哲学”,你会想到什么?是捧着厚厚的书本,正托腮思考的“沉思者”?还是那些深奥的理论? 你能想到,幼儿园、小学的孩子们也在上哲学课吗?近年来,象山县儿童哲学课题组针对幼小衔接开展了课堂教学活动,“哲学就是爱与智慧,我们开课的目的是开展哲学启蒙教育,帮助儿童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让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育儿童智慧力量。”象山县小学语文教研员徐金盈老师说。近日,记者走进课堂,跟随课题组的老师一起,看看幼小衔接儿童哲学课是怎么开展的。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马亭亭 实习记者 林桦 通讯员 吴文松 以绘本为载体激发孩子们的思考 “我觉得这种担心是有必要的,我也担心到了新学校找不到厕所。” “我反对!我认为不需要担心,我们可以学会自己看标牌!” 象山县西周镇华翔幼儿园内,大班的孩子们正围坐在一起,激烈讨论着绘本中的人物,对“担心是什么”这个话题进行交流。 这堂课,是以绘本《小阿力的大学校》为读本,根据小阿力“上学前—上学后”的心理变化为线索,提炼出“担心”“适应”“关爱”“朋友”“勇敢”“信心”“快乐”等儿童哲学主题,以小阿力的成长历程映照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学习与生活状态,助力幼小衔接。 “小阿力担心到了新学校找不到厕所,你们觉得小阿力的担心有没有必要?”执教老师吴文松提出的问题,激发了孩子们极大的表达欲。 “赞成派”和“反对派”各执己见,孩子们都说明了自己持这一观点的理由。 “我反对,还可以问老师和同学。” “我赞成。有些标记是贴在地上的,而且基本上每层楼都有厕所。” “小阿力有自己的担心,你们也要上一年级了,有什么担心吗?”吴老师继续引导。孩子们纷纷发言:担心作业太多,没有玩的时间;担心上学比幼儿园早,怕迟到;担心鞋带不会系;担心交不到朋友…… “那么,担心上学迟到有没有必要呢?” 有的孩子认为没必要,因为可以借助小闹钟、让爸爸妈妈喊自己起床、早睡早起等很多办法帮助自己不迟到;有的孩子则认为担心是有必要的,因为这件自己不想发生的事情很有可能发生,担心可以让自己早做准备。孩子们的童言童语中透着天真,又不失缜密。在你来我往中讨论着“担心”,学习着如何“思考”和如何“表达”。 围坐一起畅所欲言 每堂课都是头脑风暴 幼儿园大班的孩子马上要升小学了,能跟上吗?适应得了吗?幼小衔接是孩子成长路上的重要阶段。如果幼儿缺乏过渡到小学的经验准备,他们很有可能会不适应新的环境。 象山县儿童哲学课题组很早就认识到幼小衔接时调适孩子心理状态的重要性。因此,从儿童视角出发,课题组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绘本为切入点,摒弃繁琐的概念和理论,内容聚焦于幼小衔接阶段儿童常见的问题,比如“爱与被爱”“爱的异同”“交友”等这些贴合孩子们日常生活的话题,用故事的形式引发孩子们思考。 据了解,从今年4月2日开始,课题组已给孩子们上了三次这样的哲学课,计划一共安排八次,直至幼小衔接结束。 “儿童哲学课堂应该重视知识的实用性和工具性,带有强烈的实用主义色彩,这个课程能够帮助儿童正确看待世界、看待自我。”徐金盈说,这些课堂,追求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追求一种在主题引领下的、集体探究式的对话。儿童的对话需要围绕主题,关注他人的观点和意见并根据讨论深入修改、深化自己的观点,拓展思考的维度。 在沟通中发散思维 锻炼儿童思维表达 儿童哲学源于孩子们天然的质疑精神,他们有天生的好奇心。要培养他们的哲学思维,就要先激发他们本能的对世界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发挥他们的联想力。儿童哲学课强调思维的碰撞,要求孩子们要学会发表观点,在相互沟通中发散思维,重构认知。 比如在课堂上,教孩子们运用“我补充、我赞成、我反对、我举了例子”四种表达架构,帮助他们清晰地表达想法,这便是思维活跃的第一步。接着,孩子们通过举例、假设、设想等方式陈述、论证自己的观点,并进一步互动,这样能够更好地训练儿童的思维与表达。 “小学和幼儿园不一样,我发现我们幼儿园的厕所是没有门的,听老师讲小学的厕所是有门的,我也和小阿力一样,担心找不到厕所,现在我知道看标志就能找到厕所了。”上了哲学课后,象山县华翔幼儿园大一班翁翊婷对小学陌生的环境也不是很担心了。 大二班刘沫彤妈妈表示,四种表达架构的运用,对家长也有很大启发,平时在家庭教育中也可以通过运用这样的方式,加强与小朋友的交流和沟通。“关于幼小衔接的话题,用‘哲学探讨’的方式展现出来,给了小朋友积极正面的反馈,我的孩子在参加完活动以后,对于马上面临的小学生活也有了更坦然的心态。” 专家点评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最近几年,象山有一批志同道合者在自由地阅读哲学,其中有部分是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读着读着,就有学校尝试《基于儿童哲学的语文项目化学习新样态的实践研究》(宁波市2021年教育科学重点规划研究课题),现在又有学校开始了《哲学教室:幼小衔接哲思绘本课程的实践研究》(2022年度象山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的探索。 中小学的“双减”工作,任重而道远。因为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引发的“剧场效应”,导致家长从孩子上幼儿园就开始焦虑,学前教育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小学化”倾向,而小学教育又普遍漠视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从而违背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虽然幼儿园会组织小朋友到小学参观,也有小学教师到幼儿园介绍小学生活和学习常规,但衔接的效果并不好。因此,要真正将减负落到实处,必须创新幼小衔接工作。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儿童,进而重新理解儿童。“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这是目前方兴未艾的儿童哲学教育的基本理念。教师通过与儿童进行哲学式的对话,向着儿童敞开自己,使儿童活泼的生命世界开显出来,从而营造“亲儿童”的学校教育新生态。 我们期待这些发生在“哲学教室”中的课程故事,不断延续更多的精彩! 象山县教育局教科研中心教科处主任李云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