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金评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2年06月24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男女教师“比例失衡” 如何求解?

    近期,有陕西西安网友通过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建议,在教师招聘中考虑教师队伍性别比例失衡问题,加大对男教师的招聘力度。西安市教育局答复称,教师公开招聘计划是由用人单位根据编制空缺情况和岗位需求进行申报,一般不限定性别要求。(6月22日澎湃新闻)

    在职教师队伍中,女性占绝大多数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小学、初中和高中的男教师比例分别是28.83%、41.19%、44.37%,比2015年分别下降了7.44个、5.3个、4.29个百分点,男教师在逐步减少,女教师的占比却越来越高。

    教师男女性别“比例失衡”尤其是女教师占比过多的现实,不利于学校正常管理以及教育教学合作关系构建。同时,在中小学和幼儿园,女教师占比过分集中,也不利于学生性格塑造和性别意识培养,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虽然现实中,求解教师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的迫切程度前所未有。但关键是,难题的求解必须对症下药,科学施治,才能取得预期成效。经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导致教师队伍中男性稀缺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是职业吸引力遭遇了“性别拒绝”。在不少人看来,高校和高中教师还勉强说得过去,而让一个男孩子去初中小学当“孩子王”,在社会认可度、收入评价值、角色影响力等方面似有些尴尬。另一方面则是源于来源渠道中就存在的先天“男性稀缺症”,目前作为教师主要培养来源的师范类院校教育专业中,男女生比例同样是“阴盛阳衰”,如果加上毕业后就业第二选择,恐怕坚持从教的男性比例更是不容乐观。

    从操作层面而言,在招聘环节实施“按性别设岗”,似乎确实可以有效缓解教师男女“比例失衡”问题,但这既不符合招聘用人不得出现性别歧视的政策底线。结合教师男女“比例失衡”存在原因分析,要想科学求解男女性别“比例失衡”问题,关键是要抓问题根源,就是岗位社会吸引力问题和来源对象性别的“比例失衡”问题。一方面,我们迫切需要结合教育高质量发展、教师职业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的宣传,围绕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收入待遇、成长通道等,增加教师岗位的职业认同感、社会认可度、个人吸引力。

    另一方面,师范院校以及其他非师范院校的师范类专业招生要从教师队伍建设大局出发,科学设定招生比例,或者采取定向培养、委托培养等方式进行性别比例调整。如此这般,才是解决教师队伍性别“比例失衡”的根本和关键。

    许朝军(作者单位系河南省禹州市教育体育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