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缤纷校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2年07月01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象山本土 “非遗”进校园

学生们 都是传承人

昌国幼儿园的“鱼灯舞”。

学校供图

培智学校的学生在编织渔网。 学校供图

    本报讯(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见习记者 林桦)一张宣纸,一条活鱼,洗净上色,拓鱼成画……6月20日,象山海韵幼儿园的孩子们正带着兴奋和好奇,进行鱼拓制作,一条条鲜活的鱼跃然纸上。这是园里的一堂常态课,让孩子们在亲身实践中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据了解,鱼拓是一种将鱼的形象用墨汁或颜料拓印到纸上的技法和艺术,起源于中国宋代。对古代象山渔民来说,鱼拓也是记录和展示不同种类鱼的身长、形状、颜色等体表特征的一种方法。现如今,象山渔民在逢年过节时也会将鱼拓张贴在窗上,期盼来年风调雨顺,年年有余。

    对象山的海娃娃们来说,鱼拓是专属家乡的技艺。为了让他们对鱼、对海洋、对家乡的非遗有更深刻的体会,增强文化传承意识,象山海韵幼儿园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代表与孩子们进行面对面交流,手把手教授。

    “园内开设了鱼拓、鱼骨画等多种非遗课程,让渔文化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希望每个孩子以后不管去到哪里,身上都能带着家乡的印记。”象山海韵幼儿园园长欧赛萍说。

    象山海韵幼儿园只是“本土非遗进校园”的一个缩影。去年,象山入选首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也是唯一的以海洋渔文化为保护内容的生态保护区。海洋文化是象山的地域名片,近年来,象山县在着力推动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同时,也充分利用象山县地域特点,让海洋渔文化在学校落地生根。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