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章鱼”“梁祝化蝶”“克拉尼图形”……近日,央视新闻报道了一位物理老师退休后重回“课堂”自制200多种实验火出圈的消息,引发舆论关注。 61岁的唐守平是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一名退休物理教师,曾从事19年初中物理教学。今年暑期,他的科普视频悄然走红,获得千万网友观看,很多网友直呼“这样的物理课堂太奇妙”“专治学习困难症的魔法老师”。 近年来,科普视频的火爆时有听闻,已然成为一种现象,其背后是大众对优质科普短视频的需求急剧上升。数据显示,去年抖音自然科普类视频累计播放近330亿次,7亿人次为相关作品点赞。但令人遗憾的是,在中小学课堂中,这样的“奇妙游”似乎并不多见。 众所周知,好奇心几乎是所有孩子与生俱来的,而好奇心是创造力的源泉。唐守平老师的奇妙科普,无疑可以大大减少孩子们面对深奥学科的畏惧和抵抗心理,进而为他们打开学习的大门。 然而,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孩子每个星期做几次实验相比,中国孩子做实验实在太少,以致很多孩子在好奇心最强的年龄错过了接触科学实验的机会。个中缘由,不一而足。 令人欣喜的是,相关部门已经深刻认识到这个问题并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探索。2013年,王亚平向全国6000多万名师生进行太空授课,轰动一时。时隔8年,去年12月中国航天员第二次开展太空授课,“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吸引了众多科学爱好者前来打卡和积极参与,在很多孩子心中撒下探索星辰大海的种子。 其实,很多科普实验并不需要什么“高大上”的设备才能进行。唐守平没有复杂的拍摄器材和剪辑软件,一副老花镜、一部智能手机就是他链接起互联网的全部硬件载体。获得网友点赞超一百万的“静电章鱼”实验视频,他只用了一截塑料管、餐巾纸、塑料丝而已。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有心为之,并非难事。 “能够把我自己的一技之长让更多的老师、学生受益,做有意义的事情就足矣。”通往知识殿堂的道路上,兴趣就是最好的领路人。“魔法”课堂的“意外”走红,令人眼前为之一亮,更值得引发深思。在大力推行“双减”的背景下,如何寓教于乐、让教育变得轻松有趣有效,中小学课堂不妨多一些“奇妙游”。胡欣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