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落地后,学校被家长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孩子的成绩会不会减?”大家都知道减负意味着要增效,但如何增效?作为“双减”的重要阵地——“课堂”,老师们关注学情、调整思路,在实现学生成长和成绩双赢的要求中寻找新出路。 预习有方,减负增“效”。“双减”下的自主预习以学科核心概念为轴,联结起学生、教师和知识。比如让家长和孩子们非常头疼的整本书阅读,就可以通过自主阅读减负增效。老师们围绕名著和学情选择适合的“大概念”设计课程,比如《西游记》中的“成长”,《海底两万里》中的“冒险”,《简·爱》中的“反抗”,这些与学生生命体验密切关联的设计让学生的自主阅读有了方向。自主预习减去的是无所适从,增加的是目标和效率。 跨界有道,减负增“趣”。双减后,我们可以迈出一小步,让知识走出单一学科,走出教室和学校大门,以教师的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比如学习月相时,来一点“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诗意,让学生的大脑在逻辑思维时增加一点点审美的意蕴。我们还可以来一场更大的STEAM跨界学习,把整个校园作为学习场,为书吧设计一个“人流计数器”,来一个脑洞大开的“倒走时钟”……“双减”之后,课堂里多了一点跨界,那些点亮思维的瞬间就是兴趣拔节生长的时刻。 数字加持,减负增“能”。2022年4月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发布,我们看到了各门学科的关键能力,也看到信息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有了数字加持的自主学习能力当之无愧是拥抱未来世界的关键能力。利用AI技术辅助老师们批阅作业,让每一道错题无所遁形,让每个学生都能拥有“量身定做”的习题库,使得“因材施教”成为现实。利用E听说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与小伙伴合作为视频配音,小小的屏幕连接着整个世界。 只要我们扎根课堂,做到眼中有“学生”,手中有“策略”,心中有“爱”,那么“双减”一定会成为滋养每一个孩子成长和成才的礼物。 许鹏浩(海曙区古林镇中学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