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已出台一年有余,今年暑假,笔者看到了一些可喜变化,很多中小学生不再奔波于学科补习之间,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个人兴趣与素质培养中。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双减”是一项牵涉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囿于种种因素限制,贯彻落实过程中遭遇巨大阻力,需要从进一步转变家长观念和推进教育评价机制改革等方面入手。作为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更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双减”的落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首先,教师要切实领悟“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进一步转变观念。“双减”出台之前,很多教师都对日益内卷的教育颇有微词,认为应该好好给学生减负。但“双减”出台之后,真正能转变观念的,并不多见。 之所以出现这种“反常”现象,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惯性的牵制,习惯了“卷”,一时之间很难遽然改变;二则来自家长的压力,一些家长一看到学校和老师有所“放松”,便会立马跳出来反对甚至投诉,令很多老师投鼠忌器,畏首畏尾。 不过,两种情况虽然表现形式不一样,但归根结底都在于教师对教育的领悟不够。如果真的深刻理解“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即便国家没有推行“双减”,自己也会想尽一切办法助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了“双减”政策,更应该如鱼得水,岂会观望彷徨?同样道理,只要把遵循教育规律放在首要位置,内心深处就会滋生出教育定力,何愁不能面对家长的“施压”?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才能进一步改变课堂,并向学生和家长传递积极信息。 其次,教师要立足主阵地,向课堂要质量。 众所周知,“双减”不只是单纯的“减”,也需要配套的“增”,这样才能通过“增”与“减”的平衡实现给学生减负的目标。提质增效,“增”起来当然不是加班加点,而是要苦练内功,力争在同样或更少的时间里达到更好的效果。 通常情况下,教学活动是由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两部分组成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课堂教学永无止境,当然应该精益求精,课后作业也不能搞“大水漫灌”。正是基于对课后作业乱象的深刻认识,“双减”政策出台之后,浙江、广东等地还针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布置,通过作业的“因材施教”,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类似的探索尝试,值得广大教师学习推广。 行百里者半九十。“双减”固然有了一个良好开端,但也要看到还需进一步完善落实各项配套措施,才能久久为功。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教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理解和执行,答好“双减”这道考题,教师责无旁贷。 胡欣红(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