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发布,内容涉及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及用人评价等多元评价,受到各界高度关注。 (本报今日A03版)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实践。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围绕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五类主体,明确了新时代我国教育评价改革的任务书和路线图。之后,各省区纷纷结合各自实际,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予以贯彻落实。 教育评价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的龙头之战、关键之战、攻坚之战。《实施方案》开宗明义地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克服“五唯”顽瘴痼疾,全面形成体现中央要求、富有时代特征、彰显浙江特色的高质量教育评价体系。 不过,涉及方方面面的教育评价改革,一直是教育改革中的硬骨头,真正落地殊为不易,需要各方群策群力。谁来领导和如何实施,则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两个问题。 首先,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党和政府要统领全局,充分发挥“指挥棒”作用。为此,在《实施方案》中,“实施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改革工程”被列为重点任务的头条,充分凸显了党委和政府作为教育评价第一主体的关键作用。 近年来,教育内卷之所以愈演愈烈,与某些地方政府对升学率的过度追求密不可分。要想构建良好教育生态,各级党委和政府树立正确政绩观实乃重中之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或以中高考升学率考核下一级党委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不得将升学率与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不得通过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这些规定可谓切中肯綮,抓到了点子上。不仅如此,对教育生态问题突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依规依纪依法问责追责,更体现了其严肃性。 其次,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思维方式亟待一场变革。不唯分数和成绩是共识,但该用什么样的可操作可行的其他评价标准来取代,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现实问题。 以成绩、升学率为标准,确实刻板、片面,但是相对比较公平,而且有可比性,在现行社会大环境之下,也有相当大的合理性。克服“唯升学”“唯分数”,那就要引入其他的标准,这就需要用创新的思维方式去攻坚克难。为此,中央提出要改进结果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 此外,基于教育评价改革以破“五唯”为导向,在“五育”并举、融合发展的教育改革实践中,专家提出应秉持开放思维,淡化“应试性”评价,增加“激励性”评价;慎用“终结性”评价,多用“发展性”评价;少用“单一性”评价,多用“多元性”评价。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的方向,抓好了教育评价改革也就抓住了整个教育改革的“牛鼻子”。评价机制的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必须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加快推进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建立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评价机制,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推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在浙江大地“落地生根”。 胡欣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