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发生在上海一家电影院的纠纷引发关注。一名网友发文称,她在电影院观影期间,后排座位的男孩持续踢其椅子20分钟,制止几次无果后,孩子父亲猛踹其椅背致其头晕。随后,该女子报警,经调查,警方对这名父亲做出了行政拘留的处罚决定。 (8月26日澎湃新闻) 孩子因生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常会有独特的表现方式和阶段性的“逆反期”。利用这些机会,促进孩子自我改进、自我成长,家长可直接干预,也可让孩子在接受社会“摔打”后再引导。从教育效果来说,前者可能因习以为常,让孩子心生厌烦、听不进去,后者则可能让孩子身心痛苦、幡然醒悟,都不可或缺。 然而现实中,面对孩子的放飞和任性,有的家长却见不得孩子“被摔打”。他们有的用“年龄还小”为孩子犯“熊”理直气壮找借口,有的用“我也管不了他”故意显难不作为,还有的“口灿莲花”、大展拳脚为孩子拒绝道歉“撑腰”……错失了育人良机。家长要看到,孩子有错误,有人指出、“刁难”,是孩子之幸、家庭之幸。如果没有人代说代管,还夸孩子做得好,那可就真正害苦孩子了。 历史上有个“韩信惯娃”的传说,也能说明这个道理。楚汉战争时,项羽发现手下韩信转奔刘邦,就带人追赶。韩信路过一棵大树坐下来休息,忽遇天降腥雨,抬头一看,原来是树上有个小男孩正一边冲他撒尿一边不怀好意地笑。韩信不但没怒,反而给了小孩几枚铜钱:“一会儿后面还有人来,那人官比我大,钱比我多,你再尿他,他会给你更多的钱。”不久,项羽赶到树下,小孩儿如法炮制,项羽便将这孩子一刀砍成两段。 纵容不良行为,是惯人也是杀人。家长见不得孩子受委屈、“被摔打”,为孩子“撑腰”,就是扮演了“韩信”这个角色,不仅不能达到想要的“爱”的效果,还可能给孩子形成不良暗示,让孩子自我膨胀,把“自我中心”意识越放越大,愈来愈“熊”。 道理或许都懂,落实确有难度。面对一些顽劣行为,家长要首先给被打扰的人道歉,然后批评孩子,制止孩子行为。如果实在“管不住”,也要摆正心态,带着最诚挚的歉意争取他人的谅解。唯有用自己的“卑微”触动孩子的灵魂,才能让孩子懂得家长愿意给他很多,但也不能包打天下、护他一切的道理,帮助孩子养成遵守社会公序、维护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设施、发生错误及时道歉等良好习惯。 不仅是面对社会教育,配合学校教育也应如此。笔者是个小学教师,常听到同行们述说烦恼,“现在的家长太喜欢给老师提建议了”。这话听起来似乎是好事,但仔细想想,个中还蕴含了家长的多少护短、教师的多少无奈,让孩子失去了多少接受教育、积极改过的机会。爱孩子,就要为孩子计深远,孩子犯错误,家长就要接纳孩子受委屈,让孩子在经历“摔打”中醒悟、成长。张小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