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在网络上通过视频、直播等形式进行“云科普”,成为了科普领域的新“网红”。 “生物进化有哪些秘密?”“海水为何灭不掉海底火山的火?”……在短短五六分钟的科普视频内,院士们将一个个深奥的科学问题,讲得浅显易懂、生动有趣。 (9月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院士和“网红”是两个并不搭界的身份。在社会评价体系中处于金字塔塔尖位置的院士,和准入门槛并不高的“网红”,二者似乎缺乏关联。“院士成网红”并非主动自降身价,而是源于他们对科普的价值认同;“院士成网红”也不是来源于角色义务和外部压力,而是源于院士们主动的责任与担当。 不论是“每位知识分子都应该做一些科普工作”,还是“科研和科普理应‘比翼齐飞’”,抑或“我在科普中承担的角色就像一位导游”,院士们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愿意挤出宝贵的时间来从事科普工作,是因为科普是一件有意义的、值得去做的事情,也体现了他们甘为人梯的育人精神。 在一个互联网无所不“加”的时代里,“院士成网红”说到底是一种成功的传播。院士们虽然具有很强的光环效应和符号效应,但要成为“网红”还得靠内容取胜;选择契合年轻人口味的选题,符合网络收视习惯的视频节奏,深入浅出、生动风趣的传播方式,只有走进青少年科普才能赢得青少年。 “院士成网红”不仅能够传递正确的科学知识,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能够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涵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同时让看似晦涩、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得鲜活、灵动、有趣起来。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科技创新既要靠投入更要靠人才。“院士成网红”非但不丢人,反而赢得人们的敬意与赞赏。高质量的科普教育能够普遍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能够点燃“希望之灯”,善莫大焉。当更多科技创新的种子通过科普教育种下,科技自立自强才会更有根基,才会开花结果。 杨朝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