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现代金报|甬上教育 见习记者 林桦)9月29日,“从课题到课程:幼儿园品牌课程建设论坛”在镇海区澥浦中心幼儿园举行。论坛上,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李克建教授等学前教育领域的专家,以及我市在幼儿园课程探索与改革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幼儿园园长代表,分享了幼儿园课程建设的理念和思路。 以课程建设为抓手 促进幼儿教育内涵发展 今年2月,教育部印发《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提出了15项关键指标和48个考查要点,以推动各地健全科学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促进学前教育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宁波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俞冬伟表示,课程建设就是内涵发展的抓手和“牛鼻子”。“早在1918年,幼儿教育专家张雪门就在宁波创办了浙江省第一所平民幼儿园,宁波的学前教育发展历史厚重,理应大有可为。今天,各位教育专家和老师齐聚在此,就是在探讨如何从‘大有可为’到‘大有作为’。”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副院长、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幼儿园学前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主任李克建,在线上作了精彩的分享报告。他认为,幼儿园进行课程建设时,要警惕进入生硬打造“特色课程”的误区。“特色课程不是一个应该被过度鼓励和倡导的方向,‘特色’只是表层,高质量的教育过程才是关键。比如教师对日常活动的安排和组织、各种活动中的师幼互动与同伴互动等。” 由此,李克建提出开展适应性课程的模式更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他认为,教师们正在面对的儿童,不是书本上的儿童,而是基于教师持续的观察所感知到的眼前的儿童。教师的保教工作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永远追随儿童的脚步动态发展。 多所幼儿园分享课题研究 引领和助推课程探索历程 论坛现场,几位宁波的幼儿园园长和老师们分享了各自幼儿园课程的探索成果。 宁波市第一幼儿园教育集团的娄丹娜园长讲述在坚持儿童立场的基础上,传承和创新张雪门“行为课程”的跨世纪探索;江北区中心幼儿园的林晓萍园长从历史沿革和实践探索的角度,阐述了从科学特色课题到“慧心”课程的30年探索之旅;宁波市宝韵音乐幼儿园的唐琪老师则分享了三十多年深耕幼儿教育、坚持“和美课程”的的成果;开园近四年的宁波市东部新城中心幼儿园李尔园长阐述了“以玩至完”的课程理念、内在逻辑和游戏实践;宁海县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的陈晓燕园长介绍了集团园“344”式教科研模式助力“球玩”课程的8年实践;镇海区澥浦镇中心幼儿园周立波园长则从文化传承和浸润的角度切入,展现了在课题研究引领下,从“澥浦船鼓”项目到“喜乐”文化体验课程的生动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