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嘉宾从左至右依次为:张立新、徐建平、徐扬威、王定波。 记者 林涵茜 摄 |
2022年5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公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结果,宁波市江北区获评全国首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全国仅此两个。这既是江北区义务教育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也是宁波教育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一个成功样板。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江北样板”是怎样炼成的?创建过程中有哪些宝贵经验和鲜活案例?9月27日下午 2:00,“解码江北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圆桌论坛通过线上直播形式召开,近1个小时时间里,专家们共同探讨“江北样板”成功背后的创新之举、有效之策,直播观看量达12万人次。 该活动由宁波市教育局主办,江北区教育局、宁波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承办,甬上教育、江北区教科室协办,是“甬有优学·2022教科节”系列主题活动之一。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马亭亭 江北教育把“优质”和“均衡”同时抓 宁波市教育局专职副总督学何倩从国家背景、宁波做法等视角,讲述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工作的创新做法。她指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战略部署,也是义务教育法的明确要求。宁波基础教育总体发展较好,宁波重投入、强队伍、保公平、提质量、强督导,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市10个区(县、市)率先实现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县满堂红,宁波市江北区成功创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 在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的创建中,江北区率先启动,取得显著成绩,呈现诸多亮点,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有效举措。对此,宁波市江北区教育局专职副总督学杨烿,分享了江北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主要做法:打破城乡壁垒,高起点优化设施布局;打碎校际差异,高水平推进资源共享;打通交流渠道,高标准培育优质师资;打造特色品牌,高质量推进素质教育。接下来,还将继续创新举措、巩固成果。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书记、院长朱永祥认为,江北教育把“优质”和“均衡”两个事情同时来抓,从政府层面给以均衡公平保障,同时用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来回应百姓关注的优质教育。政府重视和江北教育人的不懈努力结合起来,造就了当前江北教育的累累硕果。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首席编审言宏作为媒体代表,观察到了体制机制方面的特色举措:一是政府统筹资源配置,二是治理创新激活了每一个组织和个人,三是好的生态圈让每一个人能得到最优发展。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所长徐士强说,江北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过程中,尊重教育规律和办学规律,高标准化保障的同时非常注重学校办学育人特色的打造;用好评价的撬动作用,看总量更重增量;注重长线建设与短期举措的结合,重技术方法更加重视文化的作用。 为什么江北的教育均衡是高质量的? 在创建全国示范区的过程中有哪些精彩的故事?为什么说江北的教育均衡是高质量的? 在随后的互动论坛中,宁波市江北中心学校校长、宁波市名校长王定波,分享了远距同步课堂促区域教育优质均衡的案例。在全区推动优质均衡的大背景下,作为中心城区的优质学校,学校担负了帮助乡村学校、薄弱学校共同发展的责任,通过远距同步课堂让乡村学校的学生同步享受到优质教学资源。 宁波市中城小学是一所位于江北区慈城镇的乡村学校。该校校长、宁波市首批骨干校长徐扬威分享道,学校充分发挥地域优势,立足千年古镇资源、乡村田野资源,加强课程开发和内涵建设,逐步成了江北农村“品质学校”的样板。 宁波大学基础教育评估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建平认为,江北教育处理好了公平与效率、自由与秩序的问题,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中小学,提高人们对教育的满意度。它兼顾了国家和个人的需要,既兼顾了育人功能,也兼顾了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功能。 宁波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张立新分析了江北教育的三个坚持:在价值取向上坚持以人为教育核心,让每个孩子得到个性化发展;在推行路径上坚持低重心的策略,在政府制度设计基础上把发展权、决定权、实践权交付给学校个体层面;在办学模式上坚持开放性,跳出江北办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