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缤纷校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2年10月25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薯断丝连、番薯饼、芝士焗薯……

秋日土灶美味 孩子们自种自收自制

孩子们挖番薯收获满满。

    “快来尝尝我的桂花薯包”“我的芝士焗薯才是无敌美味……”10月21日下午,余姚市东风小学教育集团东江校区的善作园人声鼎沸,一群六年级的孩子撸起袖子围在土灶边,有的拿着锅铲、有的和面、有的洗菜,忙得热火朝天。原来,为了庆祝红薯丰收,同学们正在这里参加“心有所薯”土灶美食活动呢!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樊莹 通讯员 胡青青

    化身“农夫”挖番薯

    寒露过后,善作园里的番薯成熟了,这是603班同学们辛苦劳作几个月后的收获,如何让劳动果实体现更大的价值,班主任朱贵东动起了脑筋,最后集思广益,决定开展一次特别的劳动教育活动——自制土灶美食。

    这些孩子,平时在家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很少进厨房,不太会做菜。但是,一听班主任说要开展美食DIY活动,孩子们来了兴致,纷纷回家练习厨艺,准备大显身手。

    不过,在正式上灶前,食材的准备也很关键。为了保证口感和新鲜度,活动当天,孩子们先是来到善作园,化身“农夫”,分组挖番薯。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先把覆盖在泥土上的番薯藤扒开,然后用铲子挖土。

    但有的同学太过心急,尾端的细根折断,番薯马上流出汁液,人也差一点摔倒。陈柳伊同学边摇头边露出了可惜的表情:“刚刚,我用锄头挖的时候不够小心,把这个蕃薯挖伤了。”“没事,下一次注意就好,锄头轻轻地挖,还要留意番薯周边的土有没有松动。”其他小伙伴上前安慰。大家边说边笑,分享着刨番薯技巧,后面越来越熟练,不一会儿就挖了满满两筐。

    同学们把刚挖上来的番薯放在水龙头下,用手清洗表皮,有些泥土实在难掉下来的,就用钢丝球刷洗。直到所有准备工作结束,才正式进入主题。

    正式上灶,有挫折、有收获

    庞煦恩同学所在的小组商量了半天,打算做一道经典甜品“拔丝番薯”,取名“薯断丝连”。他们按事先分配好的工作,各自忙活起来,有的点柴烧火,有的挖番薯准备食材,有的把番薯洗净并切块。

    “我在家里练习过几次,步骤说难不难,但需要细心和耐心。”庞煦恩一边说一边演示,先把水烧开,然后下番薯块,等番薯块煮至五分熟,起锅沥干,再烧油下锅炸,炸至金黄,达到外酥里嫩的效果即是成功了一半。

    然而,在烧制过程中,还是发生了新状况。庞煦恩发现,由于场地条件限制,习惯用的锅铲变成了不熟悉的汤勺,土灶的火候又不能像家里的燃气灶可以随心控制,最终导致番薯块不成形,越炸越不像样,结果慌慌张张起锅,熬制糖浆,还没等粘稠就进行下一步,端上盘的时候,薯断丝了。

    “通过这次活动,我深刻认识到遇事不慌,临事不惧的重要性,也为这次急躁的表现而懊恼,有一种辜负了组员和老师信任的自责感。今后,我要克服这一点。”庞煦恩说。

    陈柳伊所在的小组就要幸运许多。他们做的是番薯饼,一开始因为怕被油溅到,食材下油锅了,所有人吓得躲到10米开外,饼“无人抢救”,糊成了一摊黑色“不明物体”。但失败后,大家重新分工,每个人负责一个饼,一锅炸6个,终于成功了。吃上自己制作的番薯饼,陈柳伊笑着说“太有成就感”,同学们在互帮互助中也增进了感情。

    为今后幸福生活

    奠定基础

    朱贵东是余姚市名班主任。作为男班主任,他的教学方法粗中有细,善于让学生从玩中学到更多知识。

    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一方面带领学生流汗出力,将劳动的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让学生经历刨地、扯藤、搬运、清洗等劳动实践,练就劳动基本功。另一方面,调动学校、家庭、社会等一切积极因素,探索番薯的不同吃法,开拓学生新视野,锤炼学生新思维,在学生心中播种下创新与合作的种子。

    余姚市东风小学教育集团东江校区校长张建立也表示,“善作园”是东江学子进行劳动教育的实践基地,自2017年开园后,已运行五年了。在这里,学生亲自培土、浇水、栽种,在农田挥洒汗水体验收获的喜悦。东江学子们在善作园里收获劳作和快乐,习得劳作知识,真正成为“劳动小能手”。这次,融入厨艺的劳动教育,不仅仅是生活技能的展示,还能磨炼意志、懂得合作,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的,为今后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