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俞素梅 通讯员 周金晶)10月21日下午,海曙区古林镇中心小学的校园里,传来阵阵欢笑声和呐喊声,一堂科学课在柿子树下举行,同学们一个个仰着头,正用自制的“采摘神器”在摘柿子。 海曙区古林镇中心小学的校园里有2棵柿子树,还有60多棵桂花树,金秋十月,挂在枝头的柿子成熟了,桂花也浓香四溢,这不正是教学的好题材吗,各班班主任纷纷搞“柿”情,还携手举办“桂花节”,给孩子们设计了别具一格的项目化学习、劳动课程等。 柿子高挂枝头,怎么把它摘下来呢?善于启发孩子进行创意设计的科学老师胡金伟布置了一项特别的作业——分组制作柿子采摘神器。当天的采摘现场,孩子们带来了自制“武器”,有的在竹竿上装了裁剪过的塑料酒瓶,剪裁面可以将柿子钩下来,采下的柿子正好落在塑料瓶里;有的在竹竿上绑了把小弯刀和一个小塑料篮,用刀割下的柿子正好落在篮子里……同学们围在柿子树下,试验着采摘器是否灵光,在一阵阵欢呼声中探讨着科学的设计理念和方法。 在柿子开摘之前,美术老师金用院带着孩子们进行了画柿子和“做”柿子。师生们走出教室,对着柿子树写生,同学们还用轻泥、气球皮、废旧报纸、枯树枝等“做”柿子,一件件美术作品带着秋日的收获和喜悦显得特别逼真。 校园桂花节的内容更加丰富。语文组的老师们让学生搜集、朗诵描写桂花的诗歌,并试着自己写一首桂花诗;科学组的老师们让学生探究桂花树的特性、开花条件等知识,并设计采集桂花的科学方式,编程社团的无人机也上场了,同学们操控着无人机在桂花树上飞翔,为收集桂花的同学勘探花情;班主任们在劳动课上带学生一起做桂花糕、桂花糖等美食……赞桂、知桂、画桂、藏桂,让同学们在花开花落中收获更多。 据介绍,搞“柿”情和桂花节都是古林镇中心小学基于乡镇学校的特点,源于孩子们实际生活问题,依据时令生发出来的项目化学习。 “作为一所乡镇学校,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需要培养的,创新能力也亟需提升,古小将充分利用独特的地域资源,生发更多此类探究式的项目化学习课程,以未来劳动为要点,着力培养能创新、能实践、有未来视野的小学生。”副校长龚静飞介绍,“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加上课后托管服务时间,学生一天在校的学习活动时间有近9小时,“我们通过让学生在校内闻花香、摘鲜果、育菌棒等趣味十足的生活体验,学中做,做中创,产生创新思维,感受生命成长的美好和幸福。也以此把劳动教育做深、做真、做新,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