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艺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2年11月04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育人”,也是“育己”

    □浙江省宁波慈溪市杨贤江中学  俞峰

    我永远不会忘记第一次站上讲台时的那种惊惶与不安。第一次做班主任,第一次上语文课,也是第一次触及德育。一个涉世未深的年轻人,不知该给自己的德育确定怎样的理念。而在许久后回溯才发现,我的德育理念自萌芽之日起就有了它的标识:将自己放进德育,“育人”也是“育己”。

    我的德育,是将自己放进德育中去的,放进德育言说与语文形式的双重纠葛中去的。作为年轻教师,带着青涩与稚拙,努力地想要贴近学生。第一堂课我就说:我也是第一次做班主任,我将和大家一起成长。这一句希冀拉近师生关系的惯常表达,看似稀松平常,其实可以算做我德育理念发展的一个序言,而更多的关于德育上的领悟则是在我班级管理的一次次愧疚与反思中逐渐成型的。我与阿涛的交往便是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例。

    阿涛是我的第一届学生,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将其视为我班级管理中的一大难题。他在学习上的表现难言端正,上课经常走神、打瞌睡,课堂学习效率的低下也导致他作业完成情况很糟糕;而他在体育运动上的积极、主动则与其在学习上的表现判若云泥。他尤其痴迷于打篮球,体育课、活动课上运动的时间实在难以满足他对篮球的“热爱”,于是便产生了一系列的行为偏差——宁可不吃饭也要挤出打球的时间,甚至于逃课去打篮球。虽然在持续的沟通教育后,阿涛的行为有所改善,但他还是被我打上了“管理难题”的标签。

    某次,一位学生在她的随笔中跟我分享了她最近遇到的一些“幸福”的事情,其中一件就涉及阿涛:因为阿涛的爸爸不愿给儿子买篮球鞋,班上的同学听闻后,凑钱给他购置了一双球鞋。

    这件事在当时给我以巨大的冲击,在我眼中的管理难题,在同学眼里却是一种截然不同的视角。在同学眼里,阿涛是一个乐观开朗、热心班务、易于交往的人,在同学间人缘极好。在震惊后,愧疚之感涌上我的心头,随后又是一阵反思。我对学生的教育过于粗疏,缺少耐性,与学生距离的拉大又易于忽视学生身上更多的细节,而这其中又有许多闪光点。我在学生处接受了教育,育人者在那刻成了受教者。

    阿涛仅是我德育理念形成过程中的个案,我从学生那里得到的教育还有很多。

    孔子在千年前就提出“教学相长”的理念,教师与学生彼此学习、共同成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也在受教,这正是对当下不少教育者习惯于将自己放在“教学关系”中较高位置的一种提醒。德育的过程,师生关系不是割裂的,也不是并置的,而是互相包含的。真正的德育是教师把自己也放进德育过程中去,让自己也接受教育,让德育在师生间共同发生。

    德育,“育人”,也是“育己”,它在我的语文课堂上也不断重现着。我曾给我的学生们讲述《庄子》中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的典故。春秋战乱,林回逃难,丢弃了价值千金的璧玉,却选择背负起初生的婴儿。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故事。它启发我们在危难时究竟该做出怎样的选择。是选择道义,有所担当,而非见财舍义。可我又说,这个故事同时也在教育着我:我是否也能如那林回一样,作为背负赤子(学生)的老师,常怀赤子之心,完成自己的事业与使命。

    若干年后,因为工作调整,我即将离开我辛勤工作多年的第一所学校,离开我所热爱的学生。最后一课,没有盛大的告别仪式,没有激情昂扬的告别辞,我选择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文章——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我毫无保留地说,这堂课是讲给你们这群即将十八岁的少年听的,也是讲给我这个即将出门远行的人听的;我的内心还住着一个和你们一样的少年。

    这便是我的德育:育人,也是育己。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