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落地后,如何提高课后服务质量?近日,市教育局印发《关于遴选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课程进入课后服务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课程进入学校课后服务需满足四个条件:一是课程条件,二是师资条件,三是机构条件,四是机构信誉。 (11月22日《现代金报》) 《意见》的出台,意味着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课程进课后服务合理合规,这不仅对培训机构是一大利好,对广大师生也是一大福音。直白地说,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课程进课后服务,既能满足学生发展兴趣特长需要,又能减轻教师负担,提高课后服务质量。 “双减”政策实施后,为学生减负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教师负担增加,课后服务质量不高等。不少一线教师在岗时间较“双减”政策前明显延长,普遍反映精神压力较大。相当一部分学校的课后服务内容主要是以辅导学生完成作业为主,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很少。具体表现在:课后服务班额大,班级数多,拥有体艺类教学技能的教师占比较少,难以满足学生对音乐、美术、体育和创新类等课程的需求。 因此,充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扩大课后服务供给,引进优质的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这样一来,既可以减轻教师负担,又可以满足学生发展兴趣特长的需求,对那些希望通过课后服务提高艺术特长的学生而言,更是求之不得。 为了确保把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课程进课后服务这桩好事办好,《实施意见》除了提出上述四点规范要求外,特别强调严禁学校借课后服务名义与培训机构联合办班。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不是公益行为,它们也是要赢利的。在保证培训机构赢利和不增加学生负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如何制定收费标准和怎样收费,《实施意见》都有明确规定,到时候,学校会公布引进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课程项目、收费标准、资金使用等情况,主动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让学生、家长放心。 王学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