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教委、发改委、财政局等十部门近日印发《北京市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明确落实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将家校联系情况纳入教师考核,不简单用升学率、学生考试成绩等评价中小学教师。(12月7日《北京青年报》) 一直以来,教师入户家访是家校沟通的最好方式之一。通过入户家访,老师不仅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家庭情况,密切与家长的感情,而且还可以摸清学生在校外的表现,对学生的思想、性格及爱好等有着全面的了解。同时,通过入户家访,还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如早恋、正确上网、兴趣爱好、违法违纪等问题,都有可能通过教师的入户家访后迎刃而解。而家长则可以通过教师的入户家访“全方位”“面对面”地了解到学校和老师是怎样教育孩子的,校园里的学习环境是怎么样的。如此,家校沟通就容易“亲近”了,家校合作也就容易“顺畅”了。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入户家访慢慢地被冷落了。微信家长群、QQ家长群等沟通方式因其方便、快捷,而深受学校老师厚爱,取代了面对面的家访。 此前,中共中央、国务院曾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落实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将家校联系情况纳入教师考核。此次,北京市教委等十部门印发《方案》,再次明确提出落实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将家校联系情况纳入教师考核,这无疑是对国家层面《方案》的一种具体落实,其目的就是提醒教师切不可丢了家访这个“老传统”“好传统”。 当然,将“家访纳入教师考核”不能走入“形式主义”的死胡同里,比如:硬性规定每一位教师必须完成家访率百分百、必须写出家访详细记录、必须完成每年家访的次数,等等,而应让教师拥有充分的“自由权”和“选择权”。就拿硬性规定教师必须完成家访率百分百来说。现在有不少家长远在外地打工,教师不可能专程前往家长打工地进行“实地家访”“远程家访”,这就有必要通过电话、微信、QQ等方式与家长沟通和交流,而切忌采取“一刀切”的简单粗暴方式考核教师,甚至以此来定性教师考核“不合格”。 期待“家访纳入教师考核”的好做法能得到各地更多学校的借鉴和推广,让教师们能从繁琐的教育教学事务中脱出身来,把“家访”当成教师的一项“必备功课”,走出学校大门,走进学生家门,多了解学生,多了解家长,从而为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方法。廖卫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