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办公厅等十二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防范治理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住家教师、中小学在职教师有偿补课等问题排查整治。 (本报今日A03版) “双减”靴子落地之时,就有人担心学科类培训会转入“地下”,换个“马甲”逃避监管。当时,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就表示,对于学科类培训可能转入地下或者家庭来开展这种违规的学科类培训,教育部已经着手研究制定具体的指导意见。随后,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问题的通知》,明确对于隐形变相学科类校外培训形态,“一经发现,坚决查处”。 “双减”是关乎孩子健康成长乃至国家民族未来的大事,“住家教师”“家政服务”“众筹私教”等隐形变异的学科培训,无疑会严重干扰“双减”政策执行,给改革推进造成阻碍。尤其是让那些本来心存疑虑的家长,滋生新的教育焦虑,必须露头就打。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基于对学科培训问题复杂性的深刻认识,《意见》并没有奢望毕其功于一役,而是从长计议,规划了一份路线图,致力于健全机制:到2023年6月,各地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问题预防机制、发现机制、查处机制基本建立,部门和地区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得以完善,隐形变异违规培训态势得到较好控制。到2024年6月,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防范治理的长效机制得到健全,治理工作态势持续向好,隐形变异培训得以全面清除,有力确保“双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不能轻纵,健全机制令其无处遁形,但也需要理性看待,疏堵结合。 简而言之,校外培训的虚火之所以一直难以有效降下来,其客观存在的“刚需”不容忽视。如果应试指挥棒得不到有效扭转,在以分数论“英雄”的导向下,各种变通之法便可能会层出不穷。 正因如此,“双减”出台之时就指出必须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坚持应教尽教,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作业管理水平和课后服务水平,让学生学习更好地回归校园。校内“吃饱”“吃好”了,节假日有了去处,家长安心了,隐形变异的学科培训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 “双减”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落实推进过程中难免会遭遇各种问题。只要能真正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在加强课后服务、减轻考试压力、完善质量评价、营造良好生态等方面全链条推进,就一定能落到实处。胡欣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