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金评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3年01月10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找课本茬”的价值在于教育“良性互动”

    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中小学生给课本挑错而被采纳的报道屡见报端。孩子们自称“偶然”发现的背后,需要经历怎样的思考过程,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品质?在学教材、用教材过程中,怎样正确看待“标准答案”,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又该如何激发?记者进行了采访。

    (1月8日《光明日报》)

    中小学生给课本挑错屡见报端。可见,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具有敢于质疑权威的较真精神,这样的精神值得点赞。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质疑精神、独立思考能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对于孩子们来说,能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权威,而不是“唯唯诺诺”,才有利于塑造独立人格、健全人格,才能更有利于成长、成才,让他们成为明天的“社会栋梁”。

    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孩子变成了“做题机器”,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更不会、不敢去质疑权威。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学校、教师、家长都越来越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一些中小学生给课本挑错,也往往能够得到教材出版社、编辑等相关方面的积极回应与肯定,如果挑错属实,还能及时进行更正,这些也更加激发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形成学生与课本之间的“良性互动”。就算挑错没有成功,这种敢于质疑权威的做法本身就有价值,也值得肯定。

    进而言之,学生与课本之间的关系,不是一方“输出”、一方“接受”的“单向输出”关系,课本不是让学生一味死记硬背、读死书的对象,学生与课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双向输出”“良性互动”的关系。不仅学生可以多找“课本茬”,参与到改进完善课本的过程中来,还要让课本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桥梁,让学生成为课本的“主人”,也要让课本变得更加“实用”,让课本能够在课堂上活学活用等。学生“找课本茬”,价值在于促进教育“良性互动”。

    不仅是课本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家长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要摒弃以前“单向输入”的错误做法,要能形成一种“良性互动”。要懂得尊重孩子的意愿、人格,要学会成为孩子的“倾听者”,而不是“说教者”,也要能让孩子找自己的“茬”,这样能够形成一种“相互约束”“相互监督”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学校、家长改进教育方式,实现教育的“良性互动”,为孩子营造更为宽松自由包容的成长环境、教育环境。戴先任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