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校长沙龙环节,海曙外国语学校校长张宗余、东恩中学校长董润华、古林镇中心初级中学校长陈林,围绕“做优质教育 办卓越学校”主题各抒己见。爱菊艺术学校校长李珍主持。 |
一年一度的海曙区“月湖之约”教育管理主题论坛于2月27日拉开帷幕。今年的论坛分为四个分论坛,中小学校长、副校长、优秀中青年干部围绕“卓越”这个关键词,以争当卓越校长、培育卓越教师、培养卓越学生等主题展开。幼儿园园长主题论坛也以“追求卓越”为主线,畅谈如何实现幼儿园的高质量发展。 □现代金报|甬上教育 记者 林桦 通讯员 李晨 立足学校特点 不断探索“特色课程” 如何给每一个学生提供适性教育、激发学生潜力,这是每个校长都在思考的问题。 “德育工作要‘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行走的课程里成长。”宁波市尹江岸小学校长朱益丰认为,“生活即教育”,学校立足地理优势,着重打造“双南”基地特色课程:南塘老街、火车南站。在“南塘老街”主题下,学生们开展“舌尖上”“砖瓦上”“河流上”等项目化学习,感受“宁波帮”精神;在火车南站,学生们学习怎么看车次,怎么搭乘列车,以及乘车礼仪等。“通过项目化学习,将学生带入生活情境,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成长。” 在朱益丰看来,只有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朱校长的体验式课程策略,与海曙中心小学雅戈尔校区校长周静珠不谋而合。海曙中心小学雅戈尔校区作为一所新校,循着以“行”为中心的文化基因,形成了“行·动”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的兴趣、经历、体验。“哪怕是一年级的学生,我们也支持他们用自己的脚步来丈量长和宽,用自己的手来围一围立柱的宽与厚,积累测量经验,形成直观感受。” 宁波市达敏学校作为一所特教学校,在开发和创新“特色课程”的基础上,还很看重个性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校长陆雪萍表示,如果说特色课程是作为“扬长”课程,那么个性化课程则是“补短”课程。“作为一所特教学校,我们所有的课程都是立足于特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并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展开一对一式的个性化教学,这些课程的构建会增加教学实施的灵活性、针对性和适切性。” 从个体到群体 推动教师“抱团成长”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成长息息相关。如何培育卓越教师,副校长们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让教师抱团成长”的想法。 宁波市孙文英小学副校长王琦表示,要提升教师凝聚力,得先让“团队备战”成为一种常态,用教学业务竞赛、执教公开课等方式,提升教师团队对教师的吸引力。“学校组织的每项活动既是培育学生能力的平台,也是提升教师集体凝聚力的时机。因此,活动策划要集思广益,在保证活动质量的同时,也能很大程度上激发教师抱团成长的生命力。” 海曙区古林镇布政小学副校长楼玉桃则分享了学校的“1+X”模式,“1”指的是预备学科带头人,“X”指的是若干位教师。“X”可以促进“1”的成长,同时随着“1”的提升,又可以引领“X”的成长,教师之间彼此支持,相互学习,形成合力,从而达到“X+X”的成长。 古林镇中心小学副校长龚静飞认为,学校可以通过组建读书会、成立新秀工作坊等方式,让新秀教师“抱团”学习和成长。“一个人可能走得快,但只有一个团队才能走得远。有什么比赛活动,我们哪怕只有三分条件,都会去参加。因为对我们来说,在边学习边改进的过程中,可以把三分完善到十分。此时个人成绩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师团队能够共同经历与成长。” 以“多元化”评价方式 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五育并举的推进与落实,不仅要体现在课程建设上,更要体现在评价体系上。如何突破单一的评价方式,用多元化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海曙区雅戈尔小学政教处主任刘静认为,评价实施需要突出开放、生成和表现,注重多样化、过程性。该校在每年的四五月份,会结合读书节、艺术节及六一节,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优秀传统文化评展活动,以此考核传统文化学习情况。“比如从吟诵水平、诗词积累量、巧对对联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国学素养的评价,并纳入学生个人成长档案。” 海曙区储能学校学生发展中心副主任李珊珊也有相似的观点。她介绍了学校实行的“储能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我们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三年成长的整个过程,让每个孩子都有出彩的机会。” 评价体系的创新要从“娃娃”抓起,幼儿园也不甘落后。海曙区集士港镇金色童年幼儿园橄榄树园区保教主任陈碧菲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淡化结果导向的评价,把评价权赋予四个角色:教师评、家长评、同伴评、自评。“评价是为了促进幼儿更好地成长,我们尝试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尊重幼儿个性表达,激发幼儿向上向善的潜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