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想象,被光照耀的我们,也能成为光照耀别人。”日前,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理事杨洋动情地说。作为融合教育的受益者,杨洋自己在普通学校就读。她介绍,如今在听力残疾群里,已经有2位博士后、近20位博士,有的还去了海外留学,清华大学博士生江梦南还获评“2021感动中国人物”。 (3月5日 《中国教育报》) 曾经,身体残障像一面透明的玻璃墙,隔绝了残疾人和其他人的正常连接。二十余年来,国家推行的融合教育取得巨大成效,普通学校不仅接收健全学生,同样无条件接收残疾学生,让特殊学生得以融入,那堵透明的墙被逐渐打破。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2023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联合印发“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丰富融合教育的内涵和形式,让优质教育“一个都不能少”。政策文件的出台,在物理空间上确保每一名特殊学生被接纳,让他们获得均等的入学机会,实现了形式上的教育公平。 由于教育对象的多样性,每个特殊学生的身心特点不尽相同,在普通教育环境中采取适合其发展的教育、达成过程公平,还需要更加注重因材施教,努力为不同花期的孩子带去教育普惠,满足他们多样化学习需求,引导他们充分参与教学过程、享受学习乐趣,促进身心发展。现实中,很多教师通过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具备了融合教育的素养,能根据特殊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措施,帮助他们更好适应普通班级集体生活,和健全学生一样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办好融合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教育结果的公平。让人倍感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特殊学生通过融合教育,自立自强,积极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从过去的传统行业延伸到现在的快递员、医生、律师、公务员等,他们的职业类别得到了极大拓展,融入社会和终身发展的能力也不断增强。 当前,全面实现融合教育普惠发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融合教育仍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均衡、经费投入不平衡、师资队伍不完备、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让我们期待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体制机制的日益完善,社会变得更加包容、开放、美好,让更多特殊学生走出自我空间,融入社会、有尊严地生活,成为更好的自己。 孔德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