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说,代表国家最高教育水平的研究生教育,要警惕考研的“高考化”趋势,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进研究生招生和培养体制机制改革,让研究生站在创新的最前沿,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精尖缺”人才。(3月7日 极目新闻) 据统计,2022年考研人数达到457万,创下历史最高增长纪录,而2022年毕业本专科生为967.3万人。也就是说,近乎一半都报名考研。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备考几乎成了刷题大战、应试教育、智力比拼、机械训练。更有甚者,有些高校在新生入学时就分配好了“考研班”,几乎是“重蹈”高中生活的“覆辙”,也无怪乎全国大代表要呼吁警惕考研的“高考化”趋势了。 不过,如果说考研的“高考化”趋势需要警惕的话,那么,显然也要反思一下导致这一趋势的背后原因。在笔者看来,这背后至少有三大现象或者说问题需要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 首先,“硕士”已俨然成了很多工作的刚性入场券。事实上,不说时下的一些党政机关招录公务员要求大都注明硕士、博士,就连过去专科学历就能胜任的街道办工作、城管以及小学老师甚至幼儿园老师,近些年在有些地方也被拥有硕士以上学历人员所取代。 其次,当是求职市场上的供需失衡问题带来的本科生就业难现状。从有关报道来看,很多本科应届毕业生并非是不想找工作,而是在经过一番艰难的找工作历程并大失所望后,只能通过读研等途径延迟进入求职市场的时间,来缓冲就业压力。而另一方面,随着前几年读研的学生陆续进入求职市场,又进一步抬高了市场准入门槛。这种背景下,很多人不得不硬着头皮去争当一个研究生,希望为自己的未来谋求多一点筹码。 再次,本科阶段的专业开设、课程设计、培养模式、与用人单位没有进行无缝对接,虽然近来已在解决此问题,但非短时间内就能见效。这样一来,难免造成高校培养的本科生市场上不需要,而市场上需要的人才高校又无法满足。 因此,若想考研热降温,关键是用人单位要真正做到不唯学历唯能力,不唯文凭唯实力,在此基础上,作为高校,则是要主动增加本科教育的市场针对性,避免学习和就业的脱节,让学生有充分的择业可能。当然,作为本科生,也要充分意识到,“研究生”本义是从事于学术研究的,是成为行业内相对高端的专业人才。如果争相进场只是为了刷一个学历,那必然会带来研究生教育的功利化和平庸化。说到底,破解考研的“高考化”趋势这个问题,还是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凝聚合力,只要用人单位放弃偏见,只要本科应届生凭在校所学能找到较满意的工作,自然也就不会千军万马都去考研了。王志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