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金评教育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3年03月14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扭转“工科理科化”现象 应“去虚就实”

    最近,曹德旺等25名科学家、企业家联署呼吁:“工科理科化”现象亟待扭转,引发业内关注。长期以来“重论文轻实践”的评价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从工程大国迈向工程强国的步伐。为此,呼吁重视改变工程人才培养中的“工科理科化”现象,让更多的工科教师、学生去工程一线解决真问题。

    (3月11日每日经济新闻)

    “工科理科化”本质上属于“重理轻工”,导致工科的评价体系及运行方式向理科靠拢,甚至完全向理科看齐。其典型特征,是用理论科学的方法解决工程问题,重视论文发表,忽视实践创新。由此一来,造成工科教育务虚不务实,教师缺乏实践操作经验,与企业交流沟通不畅,教学理论脱离实际、实践环节薄弱、产学脱节等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工科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不足,竞争力欠缺,人才流失严重。

    理学注重于理论研究,工学注重实际应用;理学培养的是科学家,工学造就的是工程师。中国科技的健康发展,既需要仰望星空的理论人才,也需要扎根基层的实干专家,二者并无高低、优劣之分,本无需人为划分界限。但是,现实中存在着“重理轻工”的现象,工程师的社会地位不如科学家,工科生的薪资待遇、职业前景不如热门的金融、管理,且培育、升迁之路漫长,在趋利避害的心理下,“逃离工科”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其中一个主要制约因素,就是制造业工程师占从业人员比例严重偏低。有数据统计,2020年我国制造业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比仅为3.55%,远低于德国23.2%、欧盟14.2%的水平。若2035年我国工程师占劳动力比重达到发达国家目前平均水平,工程师需求规模则约为4500万人。可见,要想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加快工科教育改革,采取“去虚就实”的方式,培养更多实践能力强的工程师。

    高等教育和学术界需要改变单一考评指标,根据工学的特性,建立一套更适宜工科教育的人才评估标准。比如,不再追求论文发表数量,改以实践操作能力、动手解决问题、科技成果转化等做为考评指标。采取贴地气的培养模式,将课堂搬到车间、企业实验室,让学生在基层获得实践锻炼机会。提高工程师的社会地位,构建畅通的升迁通道,让工程师拥有职业获得感。

    近年来,基于新兴产业的新工科出现,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智能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工科专业,更强调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而且,随着技术的持续迭代,还将涌现更多新工科专业。因此,我们需要未雨绸缪,不断改进工科教育方法,面对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为推进制造强国夯实基础。江德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