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师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3年03月17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苔花精神

    □宁海县大佳何镇中心小学  朱 奕

    “一年级的时候,您给我们班取名‘苔花中队’,您说‘虽然苔花很小,但是它也努力地像牡丹一样盛开,所以我们要学习苔花这种精神。’这话我牢记于心。”这是我带过的第一届学生在信中留下的话,我铭感于心,因为这是最好的肯定。

    在乡村执教四年,我亦如初入职时的平凡,正如我抓取的意象“苔花”一样。四年前,正值《经典咏流传》热播,我被梁俊的一首《苔》深深吸引,同样身为乡村教师,我毫无保留地为之动容。从此“苔花”便被我镶在了班级文化中,即便历时四年,流转两届学生,我一直坚持在做苔花精神的布道者。

    因为我明白身处乡村,意味着少资源,少机会,少物质基础,更多的是平凡、逼仄和匮乏。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的《苔》是一枚精神的原子弹,它落在村小的孩子心中,为孩子们带去了“随遇而安、永不言弃和求真求美”的精神。

    陋室不陋

    苔花生长在阴冷潮湿的角落,白日里连阳光都懒得照拂,可它们依旧活出青葱可爱的模样,它们是这般随遇而安。

    村小的教室布满了岁月的痕迹,斑驳在所难免,但海德格尔提出过“诗意地栖居”,诗意来自于精神,而非全然的物质,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态度。

    “老师,让我们加入您,一起改造教室吧!”我正忖度着教室需修缮的地方,班长笑盈盈地盯着我说。我轻拍小家伙的脑袋,说:“可以啊,给我写个简单的方案,要做什么,怎么做,需要什么材料。”没想到班长广而告之,孩子们竟纷纷递上自己的方案,从筛选到落地,他们亲手创建了班级的一点一滴。

    我一直主张班级环境共创,所以我也发挥自己书法的特长,为班级增添了文墨芬芳,雅致气息。刘禹锡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却说是“陋室不陋,因文化而馨”。

    我想,未来的他们,无论是住广厦高楼,还是茅檐瓦房,也更能懂得“审容膝之易安”,理解随遇而安的苔花精神。

    永不言弃

    环境再恶劣,苔花从不愿意放弃盛开的权利。

    第一年的运动场上,我们接连败北,得分遥遥落后,最后一项是“两人三足”。秉着快乐的运动精神,我没有要求孩子们必须加强训练。在预赛中,我们班的速度落后于隔壁班,原以为他们会馁于现状,疏于训练,结果一个个小脑袋削尖了似地往教室外冲,只是为了多训练几次。甚至是一直到比赛前,他们腿上的绑脚绳都没有拿下来。在最后的决战中,他们竟然反败为胜,获得了“两人三足”的第一名。

    面对失利的局面,他们不言放弃,我知道,他们已经在为“苔花精神”代言了。

    求真求美

    苔花虽小,却从不自卑,它想象着牡丹的雍容,真实地活出最美的样子。

    有一天,两个孩子因为漂亮的贴纸吵了起来,一个孩子哭丧着脸说:“老师,她抢我的贴纸,那是我姐姐从外地买来的。”

    我一看,转头跟抢贴纸的女孩讲:“这个贴纸美吗?”

    孩子抿着嘴,点了点头。

    “那什么是美呢?”我继续追问。

    他们摇摇头:“老师,什么是美?”

    “明天能带一朵春天的花吗?”我没有直接回答。

    从那天开始,讲台桌上多了一个四季瓶,孩子插上了第一束“油菜花”,我指着金黄的油菜花,问:“它美吗?”

    孩子们重重地点着头。

    又过了一段时间,四季瓶里的花已经变成了粉嫩的四月李了,我高高举起,问学生:“它美吗?”学生们毫不犹豫地大喊:“美——”

    “可它们来自于哪里?”我继续问。学生们各抒己见。

    “来自山野,来自田埂,来自行路旁。”我停顿了一下,“每一个不起眼的地方。”

    “它们开在那么不起眼的地方,却那么美!”一个孩子感慨地大叫。

    “因为它们真诚真实地绽放,从不在意开在哪儿。该是怎样的花就开出怎样的姿态。”我说。

    我告诉孩子们,美不需要掩饰,是一种不屈而坦然的生命状态。就像我们生长在农村,也依旧可以展现不一样的内在美。这种美,不仅是靠自信,更需要我们自我修养的提升。

    美来自于内在。孩子们这样学着,我也通过阅读这样做着。

    我是一名乡村教师,我为苔花精神代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