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活动现场。 |
本报讯(现代金报|甬上教育 记者 王伟 通讯员 陈引芳)3月14日下午,相距千里的宁波东钱湖旅游学校和凉山卫校450来名师生通过互联网,共同研讨“互联网+护理”的宁波模式及成效。 “‘1+X’证书制度的施行中,很多X证书都是第三方机构负责发放的,作为一所中专学校,如何更好地迎合“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凉山卫校有老师在课堂上提问。 关于这个问题,东钱湖旅游学校的老师们围绕课堂上“宁波互联网+护理服务开展线下项目”的相关内容展开探讨。授课老师、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原副院长盛仁芝认为:“互联网+护理服务”以医疗机构为主体,不推荐第三方机构发放证书。其中对护士的基本门槛是要有5年行业工作经验,因此鼓励中职生们扎实学习好理论知识,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职校教师也可以考取“互联网+护理服务”上岗证书,通过切实的职业体验,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对盛老师的建议,大家表示认同。护理作为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执业资格证书发放具有严格要求,对中职学生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打好基础,提高本领,熟练技能。 盛老师在课堂上讲到,“互联网+护理服务” 主要是指医疗机构利用在本机构注册的护士,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以“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模式为主,为出院患者或罹患疾病且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提供的护理服务。目前的网约护士,大部分为居家护理服务类型。服务项目包括健康促进及常用临床护理和专科护理。 对于这种服务模式,东钱湖旅游学校22护理一班的顾颜婷在课堂上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对护士来说有什么保障性措施么?”盛老师表扬了学生积极提问的态度,她解答:“首先,前期准备工作要做到位,在服务对象上要确保有公安认证;其次,全程跟踪、留痕,自接单成功起,便开启定位跟踪、录制音频、拍摄照片、签字等;最重要的是,要确保为每位云护士买好保险。规范的培训内容,本身就提高了云护士的安全意识。” “这种上课模式很新颖,能让我们学到不同于四川本地的知识,为‘跳出四川看四川护理’的视角奠定基础。”凉山卫校一个学生在交流中说。 东钱湖旅游学校罗丹老师认为:“双向的教研模式,而且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对我们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是一种极佳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