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塔山中学的学生在给参观者讲解。 通讯员供图 |
本报讯(现代金报|甬上教育记者 林桦 通讯员 赵泽华)近日,象山县博物馆里出现了一批朝气蓬勃的讲解员。他们身穿红色志愿者马甲,正旁征博引地给参观者介绍象山本土文化。这群学生来自象山县塔山中学,他们都对本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 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理解,声情并茂地讲述着本地渔文化、盐文化以及种种民俗文化的由来和发展。此前,该校的不少学生已在讲解老师的带领下,了解过博物馆内的馆藏和背后的故事。从静止的器物中,想象曾经存在过的、活灵活现的人与社会,这是文博特有的魅力。 深入了解这些文物瑰宝之后,学生们都被瑰丽的文化所折服,禁不住想把一段段历史讲述给更多人听。截至目前,已有16名学生担任过博物馆讲解员的志愿工作。 塔山中学805班学生林函妤趁周末在象山县博物馆给参观者讲解,是一位刚上岗不久的小小科普讲解员。“这是一枚出土于象山县塔山遗址的鱼钩,根据专家推测,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这一发现也让国人使用鱼钩钓鱼的时间大大提前,被誉为‘中华第一钩’。”林函妤有模有样地引导游客观看馆内收藏的青铜鱼钩,这是她最喜欢的一件文物。“青铜鱼钩造型优美,弧线流畅,也代表着象山这片土地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希望有更多人看到和理解它们背后的意义。”林函妤说。 同学们的讲解让更多人了解了象山的文化。“我感觉我就像是象山本土文化生动的注脚,也是文化传播的纽带。能把这些文化传播到更远的地方,我觉得特别荣幸。”八年级的虞博皓同学说。 该校校长张爱萍表示,正在求知成长阶段的塔山学子,也需要博物馆里历史文化知识的滋养。“期待更多的学子通过‘博物馆进校园’这扇窗,一览塔山文化、中华文化的瑰丽斑斓,进一步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实现‘承千年文脉,创时代新校’的办学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