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樟树下开音乐会,悠扬乐声让孩子陶醉其间;梨树下学写作,灵感随缤纷落英飞舞而来;采花草学印染,用拓印留住春的馈赠……在多个校园,师生们和春天的“约会”正精彩上演。 这些场面,作为一个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读来何其亲切。记得小时候,正是这个季节,我们常举着总也飞不高的自制风筝在田野欢跑,用油菜枝、胡豆荚做成张牙舞爪的“虫虫”相互厮杀,躺田埂间津津有味地生吃嫩豌豆角,有时候,一只蚂蚁、一根小棒,我们也能趴在地上与它们深情对话,玩上半天……在有些人看来,这些生活或许谈不上美好,但对我们那一代人来说,这都是珍贵的记忆。 不知何时,孩子们的童年生活“变了样”。因为“要学习”“要安全”,在最能领略大自然馈赠、最该花枝招展行走的年龄,他们被强制“只看见院子里墙上四角的天空”。去年的一次习作预备课,我带一群三年级孩子去田野观察,很多学生连胡豆花都不认识,只觉得“这些眨着黑眼珠的紫白色花儿很好看”。他们,都还是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呀! 成长是什么?成长是涓涓的小溪,在凝聚四方来水后,汇成滚滚的大流;是含羞的花蕾,在经历风雨后,敢于自信地绽放;是初生的稚鹰,在试飞屡败后,依然向往着高远的穹苍。而这些,绝非让孩子藏在屋子里、钻进书本里就能实现的。教育,应该成为引领孩子成长的最大力量。 让孩子多走进春天吧。美妙的花开,那可以成为孩子笔下的一幅画、口中的一首歌、心中的一首诗;轻盈的蝶舞,那可以成为孩子即兴的一段舞,长时的一段情,未来的一个梦。即使所做的事“什么意义也没有”,这也将给孩子一段难忘,让孩子长大后忆及童年不至于乏情乏味。而且,谁又说做事情一定要“有意义”呢?——快乐不也是一种有价值、有意义吗!陶醉下的发呆,也是一种成长。 回到新闻,见字入景。一张薄纸,把孩子们与春天共舞的欢乐场景生动铺展在我眼前。喜看校园里师生们“约会”春天精彩上演,笔者也希望有更多的学校能开展更多的“春之约会”,让校园增一分春之活力,让孩子们添一分春之朝气,“花枝招展地笑着,走着”,长成“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 张小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