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金评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3年04月04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进“义冢”建设 彰显对生命的大爱

    上周六的一个下午,春雨时急时缓,余姚市第一公墓入口处,这儿正在进行一场无主骨灰公益生态葬的仪式。20多位身穿校服、手戴白手套的高中生神情肃穆站在墓碑前,最前端的是带队老师钱剑波,在余姚市民政局工作人员主持下,学生们双手捧着红色骨灰袋,小心翼翼地逐个放入墓中,添上黄土,随后,现场所有人员行鞠躬礼仪,并献上鲜花。(4月1日《宁波日报》)

    一群高中生,以与他们的年龄极不相称的向死而生的执着,正在努力完成一个当前社会空白领域的“命题作文”:一届又一届地传承大爱,甘当“摆渡人”,举行无主骨灰公益生态葬,为无名的逝世者送别。

    之所以要接力9年参与《关于建设余姚义冢的建议》,一方面,同学们认为,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亲人也难以相认的已经逝去了的生命,也要给予应有的尊重,通过无主骨灰生态葬,让他们叶落归根,入土为安。另一方面,近距离认识死亡,并以此为契机,持续推进“义冢”项目的落实,构建对生命的大爱。

    入土为安,作为人生的终点,原本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孔夫子曰:“古者,墓而不坟。”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人去世了之后,埋葬在“墓”(坟墓的地下部分),虽然说“坟”(地面上的装饰物)相对来说还不是那么重要,但起码死有葬身之地。苏轼《惠州祭枯骨文》说:“国朝著令,贫无葬地者,许以系官地安葬。”可见,至少是在北宋,就已经做出了让没有土地的穷人在官地安葬的规定。

    当代社会,交通四通八达,人口大迁移,人员大流通,四海为家,随遇而安早已成为常态。人一旦病逝,或者遭遇意外而亡,要是联系不上亲朋好友,或者家人有难言之隐不愿意相认,或者因为经费问题成为老大难,逝者入土为安很有可能成为奢望。像余姚市殡仪馆内就有600余袋(盒)无主骨灰,最长年限已超过30年。

    即使是现在,对于无主骨灰的安置,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殡葬条例里也没有明确性的规定,因此导致不少殡仪馆出现了“无主骨灰”积压现象。这一当前少有人关注的社会空白领域,被余姚市第四中学的学生关注到了。

    中学生参与无主骨灰公益生态葬,让逝者带着尊严走完最后一程,不但是对逝者的尊重,而且通过自身的参与,会对生命的意义有不一样的思索和认知。从社会层面来说,也有助于民生工程的推进以及殡葬改革的顺利进行。

    学生们如此执着于大义,功德无量。方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