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师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3年04月28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与棉花共成长

    □余姚市小曹娥镇中心小学 符迪飞

    2022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从当年秋季学期起,劳动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多种劳动技能纳入课程。

    “00后”甚至“10后”的孩子们,应该怎样上劳动课?劳动教育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怎样才能让劳动课落在实处、避免走形式?

    地处农村,我们学校土地资源相对丰富,自从开辟劳动基地后,这一片土地成了学生成长的舞台,孩子们在亲近自然中快乐成长。从2021年5月开始,我和孩子们对小曹娥特色棉花的种植、管理、采摘、收获、制作,进行了长达7个月的劳动实践。每个环节,我和孩子们付出自己的劳动,解决各种难题,与棉花共成长。

    探夏·期待

    在劳动节过后,我把孩子们分成几个小组,聘请了学校门卫师傅作为专家,进行指导。首先将棉花种子和河里的淤泥进行混合搅拌,各个小组对棉花种子进行浸种探究,根据一定的棉花种植间距挖坑种植。因为担心种子不会每颗都发芽,每个坑里埋了两颗种子,根据浸种实验统计发芽率。

    播种以后,孩子们轮流去观察,等待种子发芽。几天后,种子终于破土而出,孩子们记录下叶子的变化以及植株的高度。棉花生长在暑假里,我和孩子们每隔几天,就会到学校里观察记录。如果长时间不下雨,还会给棉花浇水。当棉花长到一定程度,给棉花修剪棉叶,为了避免长大后太拥挤,还要删株。

    8月上旬,棉花陆续结果,根据同学们的跟踪观察,棉花开花结果是一批一批的,一棵植株上同时有花朵和棉铃,从花朵到棉铃裂开吐絮大概需要一个半月的时间。

    劳动实践的课程是丰富多彩的,对于劳动的收获则需要耐心与时间。孩子们在老师的引领下学会了等待,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始终。

    品秋·收获

    中秋前,棉花集中绽放,学校劳动基地的棉花喜获丰收。看到遍地白花花的棉花,孩子们乐得合不拢嘴,个个化身采摘好手。他们把棉花从棉桃中剥出来放入工具包中,一边采一边讨论,说到兴奋时,总是笑声不断,一袋袋的棉花不断地装进地头的棉包里。

    中秋以后,大朵大朵的棉花,白白的软软的,孩子们进入了紧张的丰收状态。只见他们或弯腰或蹲下,双手左右开弓,将身边的棉花采摘干净、装入口袋,动作非常娴熟。听着大家摘棉花的声音,就如在聆听一首丰收的赞歌。采摘棉花的过程中,同学们既学习了摘棉铃的方法,又体会了棉农的辛苦与收获的喜悦。

    劳动基地上丰收的景象渐渐落下帷幕。然而,不过数日,当棉花秆干枯时,孩子们再次回到短暂平静的田地里拾秋——捡拾那些收获过程中难免遗漏下来的棉花,有一些躲藏在枝叶下的当时尚未开朵的棉桃,到这时方炸裂了开来,吐出雪白的棉朵。一道道炯炯有神、敏锐而又细腻的目光,穿过枝叶,成功“捡漏”。

    畅冬·创作

    采摘好的棉花,可以做什么?怎么做?有什么用途?收获之后,又有一连串的问题从学生的脑海中冒出来。

    棉花小队的同学们通过查找资料、咨询师长后,决定跟随老师一起装袋整理,去学校后面的农户家中给棉花脱籽,为制作多样作品做好准备。

    期间,我们来到建民村学习制作手工棉被。探访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小曹娥特有的一项非遗传承——土布制作。

    美术课上,孩子们纷纷讨论制作棉花作品,他们把制作分成三大版块,一是用采摘好的完整棉花做成作品,二是用脱籽后的棉花絮做成作品,三是用小曹娥的土布进行印染。

    在一张张设计图的指引下,他们进行小组分工,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创造收获。一个个以棉花为原材料的枕头、棉衣等纯手工作品,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我们眼前,激动、兴奋、骄傲的神色,在孩子们脸上一览无遗。

    落实“双减”,回归自然,接触土地,了解农耕文化,学校的劳动基地助力成长,让孩子们感受了自然教育的魅力。棉花的植株高度和制作作品的时间统计以及棉花的亩产量测算,一条棉被的重量等都用到了数学知识;用口语交际访土布制作传承,用文字的方式记录和交流销售计划等用到了语文能力;用科学课上学到的知识对棉花生长过程作记录并研究;用美术方面的知识对棉花作品进行设计、美工……

    在劳动教育中,立德树人,弘扬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精神,同时整合学科,让学生成为思维的主体。回归自然,我们把劳动基地当作师生的修行之地,激发求知探索的欲望。这期间,孩子们展现出来的动手能力,常让我感到惊喜。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