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网友分享的一张图片获赞数万。图片内容显示,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一项名叫“这条小鱼在乎”的奖学金正在发放。 (5月15日 现代金报微信公号) “这条小鱼在乎”来自曾经的一篇课文中“男孩儿救助搁浅沙滩的小鱼,别人说你这样救是救不完的,但男孩儿说‘这条小鱼在乎’……”这是曾经的小学课文,拟化“助学孩子”是“小鱼”,引起不少网友的共鸣和点赞。 新闻配图是正襟危坐的永宁县闽宁中学的同学们,背景标题却是“这条小鱼在乎”这样可爱的名字,视觉上形成的反差,恰恰让我们看到这次活动的用心之处。用这样的名称来命名助学金,正说明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在清晰认知助学金意义的同时,也清楚如何让接受助学金的孩子们能够大方接受,而不是窘迫接受。 助学活动应以孩子的自尊为前提。在中国乡土社会中,贫困的孩子往往更寻求的是自尊,以及需要被照料更敏感的内心活动。“某某助学金”“某某贫困助学金项目启动”,使用这样的名字看似直白清晰,但是更多时候没有在人情意义上真正认识到被资助对象的感受。不同的是,“这条小鱼在乎”使用了含蓄的表达方式,并且形象生动地传达给被资助的孩子们一种关怀和期待:“你们都是有价值的小鱼”。 助学金取名,也是一种艺术,应折射对活动双方的平等。对于在这条火热被点赞的新闻配图下,仍有不少人称:“这样取名就是博眼球,沽名钓誉!”他们没有意识到,我们需要真正让接受助学金的孩子感到自己“被助学”这件事,是为更好的未来和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困惑于“为何自己被助学”这样的心灵困境。“这条小鱼在乎”助学金活动没有逃避助学金发放的事实,而是使用富有寓意和期望的名称来开展活动,用心良苦。 因此,要真正让助学项目成为一件“不羞愧”的事情,就是正视它。如果我们将“助学”一事看作是对贫困孩子的怜悯,那么这件事永远都是怜悯,而不是真正平等的帮助,这必将引起自尊的失衡。 如果这项助学金活动的发放是暗戳戳的,静悄悄的,反是默认了助学金的“自卑感”。因此,仅仅发放助学金是不够的,甚至带有微妙的“羞辱感”,我们应循序渐进地帮助助学对象,助学金发放活动应该搭配有像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这样的团队,通过精神活动的支援帮助孩子们理解物质上的补助,而非只发放助学金。恰当的活动起名,能促进平等助学的精神推进,这是“每一条小鱼在乎的”。 周可馨(浙江万里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