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求职季,高校毕业生即将走向职场,开启人生新篇章。但涉世未深的他们很容易落入不法分子设下的套路和骗局。从不法黑中介,到试用期“白用”;从合同“霸王条款”,到培训课“被套路”……毕业生求职需要躲避的“坑”真不少。 (5月14日《光明日报》) 年年岁岁“坑”相似,岁岁年年“生”不同。 据新华社报道,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创纪录的1158万人,而目前,经济尚处于复苏阶段,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未达峰值,与就业需求之间存有一定差距,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在这一背景下,职场中的侵权套路或骗局无疑会释放更多负面影响,会放大高校毕业生的求职压力和焦虑。也正因为此,社会各界瞄准高校毕业生求职的“坑”强化联合治理,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教育部门、高校等应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帮扶指导工作,给毕业生上好求职课,帮毕业生解构求职季常见的职场套路或骗局,了解劳动合同签订等求职注意事项,掌握求职的要领,并对接用人单位积极组织线上线下招聘活动,联合相关正规招聘平台多发布一些招聘岗位信息,助力毕业生规范就业、安全就业、放心就业。 司法行政部门、律师协会、工会等应通过常态化的法治体检活动帮助企业查找劳动管理、用人招聘等环节存在的问题,给出合规的建议和指引,并辅以必要的普法宣传工作,引导企业增强法律意识,守住底线,规范招聘行为。劳动监察、公安等部门有必要进一步健全监管机制,对调查属实的问题,依法追责并曝光,既积极维护高校毕业生等求职者的合法权益,也给触碰法律底线的招聘单位念一念紧箍咒,充分释放法律的惩戒、震慑、警示效应。 当然,高校毕业生在遭遇招聘的“坑”后,不能逆来顺受、听之任之,而是应通过向工会反映、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举报、提起劳动仲裁或起诉以及在网上发声揭“坑”等方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法院、劳动仲裁机构等也应依托事实和法律积极支持高校毕业生的维权诉求,为高校毕业生当好维权后盾。 高校毕业生求职的“坑”,正是稳就业、促就业的发力点,相关各方应抓住求职季这一关键时期,进一步凝聚共识,压实责任,形成合力,全力拆穿招聘套路或骗局,封填毕业生求职的“坑”,清除求职障碍,排除求职干扰,为毕业生缓解就业压力,营造更好的就业环境。李英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