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如茜 镇海区仁爱中学 若生命中有一束光,在你最需要时悄然落在你的肩头,或许你会将它铭记一生。 教育与抚养是一场漫漫长长的旅程,我们时而踏花赏月信步前行,时而沉重迷茫步履维艰,旅途中的走走停停是一种常态,也是我们沿途的风景。 读罢教育研究者张贵勇老师的《养育的觉醒》一书,我陷入了沉思,作为教师、母亲的我究竟能在一个孩子的生命旅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兢兢业业的劝学者,还是恨铁不成钢的养育人?曾经固有的一些执念在书页翻动之间摇晃坠落,我想,任何教育者观念的重塑或许也在无声之中改变着孩子的未来。若要再问我想要成为什么,不如就做一束温柔的光吧…… 如大海上的灯塔之光——以身示范,陪伴成长 爱因斯坦说:“只有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 而爱最好的表达方式,就是陪伴。书中写道:“教育其实没有什么秘密,尊重孩子的天性,全身心接纳孩子,亲子之间明确地表达爱、交流爱,孩子就会更像孩子,家就会更像家,我们也更能感受到岁月静好。” 从幼儿时期到小学阶段乃至到成人阶段,孩子渴望在父母的荫蔽下成长,鸟儿的羽翼未丰之时,父母的在场能带给他们无穷的温暖。在教育者的陪伴下,孩子们目睹着一切,并在潜意识中模仿着他们的行为, 作者在书中提到:“不可逆的时光里,父母要放下身段,全情投入地陪伴孩子成长,这比任何前沿、高端、时尚的课外学习班都更有价值,更能促进孩子成长。”殊不知,当下有多少父母因事业与前程割舍了与孩子的陪伴时光,反而安慰自己孩子可以野蛮生长,但当问题发生之时,才感叹为时已晚。 作为教师,无奈班级里总有一些行为出格或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细察之下,才发现他们的背后无不有着一个问题家庭,或是破碎的婚姻,或是管理的缺失或是复杂的纠葛,年幼的心灵承受着不属于他们这个年纪的痛苦,就像一叶孤帆航行在大海之上,漂泊无助,无处栖身,而表现在外的则是层出不穷的问题,也许,他们用这样的方式宣泄自己的不满与彷徨,作为师者和父母,不妨成为海上的灯塔,即使在夜里航行仍然有一束柔光默默相伴,给予孩子以无声的慰藉,用包容、理解、关爱与支持化解他们在成长路上所经历的孤独与苦闷。 当然,为师为母之道,不只在于陪伴,更在于感染与熏陶,正如灯塔远射的柔光,给孩子以引领,使其航行再远也始终知晓前行的方向。 作者说道:“父母的处世态度、生活方式会对孩子产生全方位的终身影响。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为人父母都不能停下奋斗的脚步。亲子之间相互珍惜,彼此鼓励,勇气、担当、自信等品质就会慢慢在孩子心里生长。” 因此,当我们苦苦寻求让孩子变优秀的方法而不得时,不妨将目光转到自己的身上,在岁月流逝中沉淀学识,提升涵养,以自身的光芒吸引孩子的效仿,到那时,我们便也不再将自己的焦虑转嫁于孩子,教育自然也会变得柔和美好。 如风雨后的彩虹之光——直面受挫,守望成长 《少有人走的路》作者斯科特·派克说:“我们要让我们自己,也要让我们的孩子认识到,人生的问题和痛苦具有非常大的价值。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困难,才能够使心灵变得健康。” 现今的孩子少有温饱问题,大多也不必为生计奔波,如同圈养在家中的小马驹习惯了有人喂养、照料的生活,极少经历风雨的洗礼;作为父母,更是竭尽所能地为孩子提供优质的物质条件,紧紧地攥着孩子的手生怕他们跌倒受伤。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心理问题——新闻中总能听到令人哀叹的消息,大学生无法承受学业、就业压力,或是遇到生活上的一些挫折就轻易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如花的年纪还未经历生命的诸多美好就凋谢了,多么悲哀,多么无奈…… 所以,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不妨转变思想,大胆放手,让孩子经历风雨,经历成长。假期时,我们大可以让孩子参与多彩的研学活动,登山、野营、参观、下田等丰富的社会情境能让他们充分地接触社会,在同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学会与人相处、分享、合作。遇到困难时,启发孩子树立乐观的态度面对问题,寻找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及时诚恳地反思问题。 “没有人天生就有独立自主的能力,成长没有任何捷径,唯有不畏缩,才有望在挫折中走向成熟,如凤凰般浴火重生。”教育者所能做的就是以自我坚韧的品格为孩子树立精神榜样,在他们的心里种下自强的火种,每当风雨来临时,他们也能始终满怀希望,仰望那始终不熄的彩虹之光。 如原野间的朝阳之光——回归自然,呵护成长 快节奏的生活,内卷的环境,孩子们早已习惯在题海中挣扎,在两点一线中奔波,他们的脸上难得看到笑容,他们的脚步难得轻松…… 在这样的处境之下,我们更要“看到时代和环境的变化,坚守教育的内在规律,以不变应万变。”我想,这规律必然是指向孩子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还给孩子一篇心灵的土地,让他们能有机会卸下重重的负担,轻装前行。 作者在书中回忆起自己的儿时,父母“近乎散养的方式却另辟蹊径地给予我广阔的自由空间,让我的心灵没有受到压抑。一下午坐在河边或待在树上想心事,静心感受四季的悄然轮转,生命万物的各自生长”,他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里收获了心灵的力量,学会了与自己独处,与自然相融,而这种能力在成人后的任何时候都显得弥足珍贵。 教育者大可尝试将我们的课堂搬进田野,在观察中学习植物的结构,在劳作中感受农人的辛劳,在欣赏中书写夕阳的美好……如此释放、原生态的环境里,又何来焦躁和抑郁呢? 除了学校教育方式的改变之外,家庭是否也能给予孩子更多的机会,拥抱自然,在山野间自由驰骋?我相信,无数美好的画面定将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记,而记忆中,我们可以成为那原野间的晨光,带给他们无穷清新与适宜。 读罢合书,感慨万千,远望前路,想到未知的旅程里我还将遇见无数的孩子,而我,就愿做那一束光,像灯塔、像彩虹、像朝阳,照亮他们角落的阴霾,直抵心房深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