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应该为儿童服务。” “现在最关键的事情,就是让教育回归生活。” “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活动当天,几位教授立足张雪门先生的教育思想,探讨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方向。现场“金句”频出,为全国线上线下的三十万余名幼教同仁提供了有益经验。□现代金报 | 甬派记者 林桦 幼儿园课程应该是怎样的? 应遵循幼儿的兴趣,为儿童服务 中国幼教发展历经了百余年的探索。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侯莉敏认为,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的“量”与“质”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我国的幼儿教育理念——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也有了新的突破。“生活教育”“行为课程”等思想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儿童的课程应该是怎么样的? 侯莉敏以江苏省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为案例,认为儿童的课程就应该以儿童为本位,遵循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儿童服务。“就像这些课程,是以‘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为抓手,把游戏的理念、游戏的精神渗透到各类课程活动中,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侯莉敏追溯了中国幼儿园课程的本土化发展历程。她表示,社会价值和儿童价值一直是幼儿园课程发展过程中主要关注的两个方面。“我们的探索过程呈现了从‘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的变化,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基本诉求的价值取向。这个变化也让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幼儿发展价值就是幼儿园课程的逻辑起点。” 幼儿园课程在哪里? 在老师对童年的回想里 “不了解张雪门的儿童观,就理解不了他的思想。”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前任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虞永平从张雪门的儿童观说起,探讨了当下儿童需要的课程以及课程的目的。 虞永平表示,张雪门把儿童看作是生长的有机体,他有自己的生理和心理,本身就具有学习能力。因此,如果老师只是直接灌输知识,那对孩子而言只是低效的学习。“有效学习就是要让孩子动起来,各种感官一起发挥作用,这才是行为,通过行为才能获得经验。幼儿园课程的本质是孩子们获得有益经验的各种活动,要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那么,课程哪里来?虞永平表示,课程就在老师对童年的回想里。什么是我们幼儿时期最喜欢的?什么又是我们最厌烦的?“我们幼时的喜好和现在的儿童是一样的。你们回想自己小时候,下雨天你最喜欢做什么?踩水坑。这就是孩子的天性,喜欢玩水,喜欢游戏。所以雨天时,老师可以根据孩子的喜好去设置课程。”而这也是张雪门认为的幼儿教育最容易犯错的所在,就是只注意成人社会的需要,而忽略了儿童现在的身心。 “课程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的发展。”虞永平特别提出,当前提升幼儿教师的生活能力、对生活的敏感度极为重要,这也是现在幼儿教育所欠缺的。“教师是儿童的共同生活者,教师的生活态度、生活意识、生活能力对幼儿园课程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理解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感受儿童对世界的感受,真正从儿童出发。” 幼儿园孩子更适合怎样的课程? 要能设法引起儿童的动作 幼儿园孩子究竟更适宜获得哪种经验呢?张雪门先生直接指出,“直接经验!”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春燕以此作为报告的开端,提出幼儿园课程应该设法引起儿童的动作,使他们与环境事物相接触。 比如,给儿童研究玫瑰花,不应该用语言和图片,更不应该用文字。应当使儿童接触玫瑰花,用鼻子闻玫瑰花的味道,用眼睛观察玫瑰花的颜色形态,用小手感受玫瑰花的质地。“经过多数感官的联络获得玫瑰花的概念后,再隔绝他的其他感官,只用一种感官,比如用蒙面嗅花的方式把玫瑰花认出来,最后用故事间接扩充儿童的经验,儿童自然更容易接受。”王春燕说道。 接着,宁波市第一幼儿园教育集团园长沈清、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方晨瑶、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幼儿园课程与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原晋霞带来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为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现在是智能时代,这给幼儿园课程的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父母对电子产品的使用可能会忽略孩子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更要求我们要有一个大的教育观。家庭和社会教育带来的幼儿发展薄弱之处,应是幼儿园课程开发的着力之处。”原晋霞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