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组织学生进行“农业生态”的项目化学习。资料图片 |
从2018年开发了以“一米农场”为主阵地的系列劳动教育,到后来,校团委学生会向全体师生发出《践行绿色理念,共创绿色校园——绿色学校建设倡议书》,宁波市李惠利中学的生态文明教育在探索中迭代升级。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建设和课程载体尚处于起步阶段,可供高中生学习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不足,李惠利中学建立了围绕“校园资源”的课程体系,包括垃圾分类专题课程、《会呼吸的绿色校园》及《校园放大镜》等。 垃圾分类专题课程是以班队课为载体进行的通识教育课,校团委学生会以校园宣传栏、“每周一讲”等形式宣传生态文明与垃圾分类。 《会呼吸的绿色校园》以绿色校园为主题,结合地理、生物、政治学科进行相关主题的知识讲授,多学科融合便于学生系统获取“绿色校园”“海绵校园”“生态校园”的丰富知识。 《校园放大镜》是以校园资源为载体开发的跨学科实践课程,围绕校园中十大主题进行深入思考,其中便包括了海绵校园,校园内的碳中和、水环境、植被等的价值探索。 学校还与环境能源和餐厨废弃物处理的公司合作,建设“垃圾分类”校外教育基地,通过参观学习,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了解垃圾分类,以及如何变废为宝。 组织学生进行项目化学习,以校园为核心,围绕地理学科进行跨学科融合,解决校园真实的生态问题,如校园农业生态的打造,校园洪涝灾害的治理等,鼓励学生主动为绿色校园的建设献计献策。 以辩论社为载体,通过社团公开课的形式,向同学们宣传生态文明观的正确价值取向。同学们围绕“高中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该重在学习理论还是重在实践参与”“保护环境主要靠政府和法制,还是主要靠公众和道德”等开展辩论,在辩证思考间,树立生态文明观。 在力学笃行中,学校还树立“惠利志愿者”这一标志性群体,彰显榜样力量。志愿者们在垃圾桶前“值守”,为校园垃圾精准分类保驾护航;在社区中学雷锋,为宁波文明城市建设贡献力量;即便是在研学途中,他们都能秉持“走到哪儿,绿色就到哪儿”的理念,随手“捡垃圾”,表达学校对“惠心利人”这一理念的坚守,对自然环境的敬畏。 以系列活动的形式,围绕“生态文明(垃圾分类)”主题,从知识的普及到真理的探寻,从课堂的学习到课堂外实践的探索,从校内的“行为规范”到校外的“知行合一”,教师与学生一起,在相对空白的“生态文明”教育领域探索前行,提升生态文明素养,共建绿色校园,共享美丽宁波。 现代金报|甬派 记者 王伟 通讯员 张琳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