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金评教育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3年09月15日 星期五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理想册”的故事中 不仅仅有理想

    9月12日,本报报道了陈生娟老师30多年来珍藏学生儿时理想的故事,吸引了宁波教育博物馆的注意。张静馆员第一时间联系记者,表达了收藏这4本“理想册”的愿望。在征得陈老师的同意后,12日,在陈老师教过的几十个学生的见证下,在陈老师任教过的奉化区溪口镇中心小学举行了捐赠仪式。

    (本报今日A05版)

    就像理想不能泯灭一样,陈老师念兹在兹的“理想册”也不能被淹没在时光的长河中。好在,媒体的报道为她解了围。4本“理想册”被宁波教育博物馆收藏,这是最好的结局。自此后,陈老师的收藏使命算是完成了,悬着的心也可以放下来了。

    陈老师的使命是完成了,但“理想册”所承载的使命并没结束。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陈老师放在教育博物馆的“理想册”的使命更大了,“理想册”成了大众读物,意味着在未来的岁月里,有无数的教师会从这4本“理想册”中接受教育,有所反思和启迪。

    当教师走进博物馆,站在展柜前,凝视这4本“理想册”时会有什么触动,会有怎样的感想?因人而异,各人的感受可能不同,不过,大概率上会从以下几个维度同频共振:

    首先是认识到理想教育的重要性。陈老师之所以要收藏学生儿时的“理想”,就是为了教育学生,人要为理想活着,人生在世,不能浑浑噩噩、毫无目标活一辈子,而是要把理想当作人生的指路明灯,逐梦前行。

    其次是感受老一代教育人淳朴的育人情怀。陈老师的从教经历彰显了一点,即她不是把教书仅仅当作谋生的手段,备课、上课、改作业、打分,做到按部就班地履行教育环节就问心无愧了,她是真正把教书育人当作一份事业去做,全情投入,为学生的一生负责。

    再次是读懂藏品主人的“呆劲”。34年,陈老师在做着同一件事,经常翻检“理想册”,谁的理想完成了,谁的理想改变了,谁的理想没完成,然后在相应的页面上一一注明。这是不是有点“呆”?在外人看来,这样做似乎意义不大。但在我看来,做教育的恰恰需要有这么一种一以贯之的“呆劲”“韧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的就是这个理。教育切忌急功近利,它是一项功在千秋的事业,因此说,做教师的要把学生培养成才,必须要有陈老师那样扎根讲台,孜孜以求的“呆劲”“韧劲”。

    希望老师们参观教育博物馆时,不要错过这4本“理想册”,多驻足一会,读懂“理想册”背后的深层含义。如此,也算不辜负陈老师的教育初心,“理想册”也算物有所值了。

    陌上青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