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在教育部基教司直接指导、全力推动下,宁波市、四川省凉山州“课程援凉”行动线上启动仪式举行。宁波市教育局与凉山州教体局签订“课程援凉”协议,浙江省镇海中学与凉山州西昌市第一中学签订帮扶协议。甬凉正式开启“课程援凉”教育帮扶行动,并发布课程援凉方案。 (9月22日《现代金报》) 提到教育帮扶,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捐钱捐物。物质帮扶很有必要,但并非教育帮扶的全部。薄弱学校的“薄弱”并不仅仅是物质条件上的薄弱,更多是教学质量上的薄弱。所以,如何让教育帮扶走深走实?以课程帮扶为重点,在课程共建中促进援助校与受援校的共同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课程是教学的核心,是教育提质的关键。在教育帮扶过程中,如果“课程援助”不足,无论办学的物质条件有多大改善,对学生成长所起的作用都不是很大。所以,加大教育帮扶中的课程援助,意义特别重大。如何做好课程援助?需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将优质课程资源共享的范围扩大。优质课程资源不仅仅是优质学校录好的精品课程以及线下公开课,还包括教育理念、课程设计、资源整合与创新、教学研究与反馈等多个方面。在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时,仅把优质课分享给薄弱学校作用并不大,因为学情不同,课程设计也不同。所以,共享优质课程资源时,重要的是让薄弱学校的老师们了解课程设计的理念及要点是什么?如何利用现有资源针对不同的学情设计出不同的课程,并将以学定教的课上好。 二是加大线上集体教研的力度。在教育帮扶过程中,如果形成定期按年级及学科进行线上集体教研的制度,课程援助的效果会更好。例如:每月一次有针对性的线上集体教研,针对性问题既可以是薄弱学校的教学困惑,也可以是优质校的教学经验,还可以是其他学校的教学案例。带着问题进行定期的集体研讨,能让教师们了解更多的教学案例,带给教师们更多的教育思考,有助于教师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 三是提高线下教师交流的质量。优质学校教师去薄弱学校送课,薄弱学校教师到优质学校取经,是教育合作关系确定后必不可少的线下交流形式。这样的活动很有必要,但短短几日的走访,效果不一定太好,所以,宁波的学校和帮扶学校近几年来一直互派老师,进行长时间学习或指导。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决定着教育质量的优劣。在绝大多数学校办学条件都有了很大改善的当下,教育帮扶侧重点向课程帮扶转移,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苏银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