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规定,不得将面向社会开展的宣传教育、信息采集和调查统计等事项通过学校转嫁给教师;烟台市教育局要求,不得强制或以与考核挂钩等方式要求教师安装与教育教学无关的APP、关注平台公众号以及参与点赞投票、问卷调查、网络答题等;青岛市市南区提出,建立教师不合理工作负担清理机制……近期,多地陆续发文,对给中小学教师减负作出具体规定,引发关注。 (10月14日《北京晚报》) 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双减”政策,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从落实的效果上来看,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学生有了更多休息、游戏,以及培养其他兴趣爱好的时间。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义务教育阶段的一线教师却频频发声,认为现在的教师群体,也应该“减负”了。 原因就在于,一线教师群体在承担了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承担了太多的非教育教学的任务。有相关的课题调研发现,中小学教师承担的非教学任务,不仅包括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种检查、评比,还包括消防安全、防溺水、反诈、普法、动员学生家长打疫苗等任务。非但如此,一些行政单位还将本部门的工作层层加码给学校。因为学校办学本身就需要依赖多部门的支持,学校担心拒绝后会给以后的工作带来不便,于是即便心里不愿意,也不得不承担下来。 学校应该以办学为第一要务,老师应该以教学为第一要务,让学校和老师承担大量的非教学任务,显然是一种本末倒置。在这种情况下,为学校,尤其是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减负”,也就成了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到底应该如何为一线教师“减负”呢? 其一,完善学校非教学任务准入机制。由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对教师承担的非教学任务进行全面清查,向社会公布并接受监督。其二,细化教师“减负”清单内容,明确教师工作职责范围和学校拒绝非教学事务干扰的权利和保障制度。其三,建立健全投诉机制。相关部门要设立投诉专线,增设网络投诉渠道,保障教师被摊派非教学任务时,可以有正规且畅通的渠道提出质疑和反对意见,切实为学校和教师维护正当权益撑腰。其四,将教师“减负”清单纳入各级督导、督查内容,对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的党政机关和学校要严肃问责。 这些减负举措,有些地方已经在做。笔者相信,只要综合施治,就一定能有效遏制“非教学任务”进校园,从而让教师专注于教育教学,回归教书育人的主业上来。 苑广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