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中学老师批改作业写下你是孤儿吗评语”话题登上多个平台热榜,引发关注。老师批改作业时写下评语:“全班最差,你是孤儿吗?没人管吗?”10月24日下午,涉事中学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学校原名为襄阳市三十二中学,这样的表达方式确实存在问题,学校将会调查此事。 (10月25日央广网) 涉事老师写下这样的批语,是因为这名学生成绩差,往好处想,老师是“怒其不争”,才会出言过重。但就算老师是出于好心,因为学生成绩差,就给他贴上“全班最差”的标签,还质问学生是否为孤儿、没人管,这样的做法也是对学生精神与心理上的严重侵害。 羞辱、打击,对未成年人的心灵容易带来难以治愈的创伤,这样的伤害甚至可能影响他们一生。老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指明灯”,当语言攻击来自本应受到学生尊重、爱戴的师者,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涉事教师作出“侮辱性评语”,并非小事。 类似来自教师的“冷暴力”或许并不鲜见,只不过这名教师将其形诸于文字,白纸黑字,难以抵赖。更多的“冷暴力”则可能来自日常教学过程中,“耳提面命”“谆谆教诲”有时会变成“打击式教育”。 其实不仅是教师,一些父母也习惯于冷暴力式的“打击式教育”,试图来让孩子知耻而后勇。其实,这是一种缺乏教育耐心的表现,透露出的是责任缺失问题。 “冷暴力”不能成了教师的“教鞭”。身正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拥有“教育惩戒权”,但没有体罚学生、“冷暴力”学生的权力,教师不能把“教育戒尺”变成了随意体罚学生的“棍棒”,要能把握好正向鼓励与反向激励学生的分寸。 教育需要循循善诱,需要尊重学生的合法权益,要能遵循教育规律、成长规律。教师不能把“冷暴力”当成教学的“法宝”,不能再“以教育之名”伤害学生。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能掌握科学教育方法,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学校、教育部门等相关方面,也要引导与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最好的教师,成为学生成长路的“引路人”,而不至于成了影响学生前行的“拦路虎”。 戴先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