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i zi men fei chang ke ku!jia you[心]”近日,山东日照,老师在班级群里表扬学生,为了能让刚学拼音的学生也能看明白,选择用拼音的方式发到群里,家长们也纷纷引导孩子们用拼音回应。网友:事事为学生考虑的老师太暖心了! (11月3日《齐鲁晚报》微博) 同为教师,笔者读了这则新闻的第一感觉是,老师用心了;但翻看评论,心里却很不是滋味。在评论区,有一些网友点赞,但更多的是质疑,“做给家长看,找事情。”“表演型人格!”“想装又装不到位!”……笔者心里有点酸楚。 教师的教育言行,主要面向学生这个特殊群体,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偏好等。一年级学生正学拼音、更喜欢夸奖,教师将夸奖用拼音发到家长群,可让孩子们的努力被家长们看见,可助家长们在引导孩子阅读乃至回复中发现孩子的拼音学习到底过没过关。 没想到,这样的行为也大面积得咎,折射出一部分人喜欢误读:见到社会上有人热衷“博眼球”,就妄测教师的一些教育创新行为“博眼球”;听到某地有教师被查处,就感慨“现在的老师大不如前了”;想到自己时常加班、假日难得,就呼吁“寒暑假给老师也找点正经事做”……无论教师怎么做,无论什么样的教师,无论教师得到啥权益待遇保障,在其口中笔下都落不得一个“好”字、“该”字。 规范教师言行、促进教师成长,当然离不开公众监督。当今社会,人人都有与教师打交道的经历经验,人人都能对教师标准说出“一二三”来,对教师行为理性分析、发表意见,对教师建设无疑是有益的。但这不代表监督就可以罔顾教师言行的初衷、事实、结果,罔顾“凡事都具两面性”的客观规律,想当然、重“反面”。 动辄得咎不是监督教师的该有态度。真正为了教育的发展,就应把教师当成一个有心有肺、实实在在的人,与教师保持一份共情共理之心,善待教师。也唯有如此,公众监督才能真正站稳,助力好教师接连涌现,助推好教育加快实现。张小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