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最后一天,宁波“课程援凉”第二轮帮扶行动在凉山州越西县进行。当天,甬凉两地近200名普高教师、校长和教研员,齐聚一堂,共同聚焦新高考、新课标下的普高课堂教学。两地教师近200名教师同上一节课,以同课异构的方式进一步提高“课程援凉”的实效。 (11月7日《现代金报》) 同课异构是指同一节的教学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任教班级的学情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我设计教学方案并实施教学,然后再将教学情况进行自我反思及集体教研的一种教学模式。 什么情况适用同课异构呢?一般而言,校际之间教育合作中,常用同课异构的方式进行集体教研,特别是在远程教育帮扶行动计划中,通过同课异构能用最小的教学成本,让教师们看到不同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及优势互补。 同课异构的关键是抓住“同”和“构”两个关键词,并在“异构”中进一步实现教育合作的“共同”目标。那么,甬凉两地近200名教师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同”的定位要准确。同课异构并非选定一节课教学内容,让大家分头备课、上课那么简单。甬凉两地的同课异构是以共同聚焦新高考、新课标下的普高课堂教学为出发点,“同”在对新课标理念的理解及教学目标的把握上,“同”在新课标导向下倡导个性化教学上。由于“同”的定位准确,为相隔两千多公里的教师们“异构”课程奠定了基础。 其次,“异构”要基于学情。而甬凉两地的同课异构活动,由于是基于各自的学情异构课程,能让两地教师真真切切看到彼此,并引发新的教学思考。宁波中学陈松老师的课《植物的生长素》,整堂课都在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描述设计过程,自己得出科学结论。虽然凉山州的老师没有听到多少精彩的讲授,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及科学探究能力为重点的“异构”,还是让凉山州的老师们大开眼界。 再次,以“异构”后的点评和讲座促进教学能力的共同提升。课上完后,及时进行点评,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及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可以整体提升教师们的教学能力。随后,宁波教研室的教研员们就“核心素养时代的课堂转型”为主题的专题讲座,将“异构”后的教师们重新带回到新的“同课”平台。 在远程教育帮扶中,亲临现场的送课及取经,不能随时进行。而同课异构能在一根网线的链接下,随时进行教学交流。把同课异构用好,对提高教育帮扶效能意义重大。吴维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