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省发布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意见要求,学校在保证每周总时长不变的情况下,用足国家方案、省级实施办法留给学校的排课空间,自主确定各科目周课时数、自主确定每节课的具体时长,灵活开设长短课、大小课。 (11月20日《中国教育报》) 依据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着眼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活”用排课时间空间,推出基于学生成长需求的长短课、大小课,是落实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创新之举。 学校是落实国家课程政策的责任主体。开设长短课、大小课,意味着教学时长与教学主客体的调配与优化,将“搅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师队伍等教学资源“一池春水”,需要校长强大的课程领导力作支撑,周到贴心的管理服务来跟进。 一是研制“新课表”。开设长短课、大小课,传统课表必须出“新”。学校要依据国家课程方案和省级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着眼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立足地情、校情、教情、学情,对有效实施国家课程、规范开设地方课程、合理开发校本课程等做出全面具体安排,明确每个年级开设科目、课时分配、教学组织形式等。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学管理人员、责任督学、骨干教师等对学生需求和学校课程资源进行调查分析、充分论证,确定传统课、长短课、大小课的基本配比,制定教学时长更为恰切精准的“新课表”。 二是实施“新常规”。长短课、大小课有机嵌入新课表,短到15分钟的微课堂,长到半天乃至一天的超长课都将成为课堂新样态,跨学科、跨年级、多学期学习以及动态选课、频繁走班等都将成为常态。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要将上述两种课型纳入常规管理范围,从看似纷乱的课程形态中寻找常规管理要点,建立并实施基于服务与激发的教学常规管理方案细则,确保传统课、长短课、大小课都能够有序发生,更好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成长需求。 三是赋能“新教师”。开好长短课、大小课,教师是关键。一方面,学校要落实教师减负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减轻教师不合理的身心负担,为教师营造相对宽松的育人环境。另一方面,要聚焦教师专业发展需求,通过培训研修、案例学习、校本教研等,为教师深度参与课程改革赋能加油。要举办基于教学时长改革的专题培训,开展长短课、大小课教学研究,引导教师领会教学时长改革的要义,增强他们长短课、大小课开发、设计与驾驭能力。要组织好长短课、大小课观摩示范、成果展示等活动,发挥成果引领与课例示范作用,辐射带动更多教师熟练驾驭长短课、大小课。 四是用好“新尺子”。长短课、大小课需要有效评价护航。中小学校要建立课程实施评估评价制度,对长短课、大小课样态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的实施质量等进行评估、反馈。要走出“唯考试”“唯分数”教学质量评价误区,实施以过程评价、综合评价为主的评价机制,引入教师教学述评机制,尝试运用研讨式、协商式、体验式、实操式教学评价,有效使用考试成绩及作品、制品、产品等多维度呈现教学质量状况,进一步激发师生教学创造力和积极性。吕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