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多地高校开展学风建设活动,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对学生上课坐前排的情况进行检查,要求学生优先坐前排座位,提高前排就座率,如多次未达到要求可能面临被请家长“陪读”的后果……此消息一出,引发社会热议。 (11月29日《北京日报》) 在部分高校里,大学生不愿意坐前排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潜规则”:前排处于教师注意力的焦点,失范行为更容易被发现和捕捉,也更容易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尽量坐后排”成为某些大学生的“选座逻辑”,导致有的教室坐在前排的人寥寥无几。 “督促学生坐前排”的初衷,在于加强学风建设,激励和鞭策学生们提升学习动力、端正学习态度。但部分大学生不愿意坐前排,和高校教师的角色扮演息息相关。那些给予教学以足够的认同和重视的老师们,课堂气氛大都比较活跃,学生们不仅心甘情愿地坐前排,还会提前一些抵达教室以抢到“好位置”;而那些照本宣科、在陈词滥调里打转的老师,难免会让学生们提不起学习兴趣,沦为“低头族”。 在“重科研轻教学”的裹挟下,有的老师将课堂教学当成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没有尽职尽责、用心用情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之中。虽然一些高校逐渐提升了对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但行之有效的“指挥棒”还不够多,教育评价改革还需要持续深化。有的高校教师一旦评上教授、博导就不愿意给本科生上课,大量课程任务积压到年轻教师身上,导致他们不堪重负;对青年教师的过度消耗和利用,又变相导致有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课堂教学不可避免会让学生失去热情。 伴随着急剧的社会变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的高校教师明显“慢了一拍”,在改革创新中踟蹰不前、在批评质疑中孤芳自赏;面对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等新模式带来的教育变革,有的高校教师依然“涛声依旧”——PPT课件数年甚至上十年没有更新,授课内容和表达方式也一成不变,越来越年轻的学生和渐渐老去的老师之间不仅存在着年龄上的代沟,还存在着“数字鸿沟”;更为关键的是,需求导向和用户思维的缺失,让一些教师自弹自唱的课堂教学,遭遇了学生们的“用脚投票”,学生们不愿意坐在前排只是一个缩影。 学生们不愿意坐前排,板子不能全部打在他们身上。增强对课堂教学的尊崇,通过教育评价改革激励和引导高校教师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之上;当课堂教学更有吸引力和竞争力,前排位置才会成为“香饽饽”。 杨朝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