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6.2级地震发生后,距离震中32公里的青海循化县也受到影响。地震发生后不到三分钟,循化县清水乡初级中学的270名在校学生全部安全撤离,而就在地震前两小时,他们刚刚进行了地震应急演练。 (12月23日 光明网) 冬季深夜12点,270名在校学生一个不少,用时不到三分钟……循化县清水乡初级中学的这场震后撤离,可谓教科书式集体避险案例。事实上,在去年9月的泸定县6.8级地震后,这类案例媒体也曾报道过多起:四川雅安一幼儿园160多名孩子仅用一分多钟就全部撤离,自贡一学校几分钟内有序疏散4000余名师生,乐山一小学地震预警期全部疏散…… 教科书式集体避险案例频现,折射了国家对中小学安全应急演练的高度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抗震减灾法》规定,学校应当进行地震应急知识教育,组织开展必要的地震应急救援演练,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提出,中小学校每月至少要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幼儿园每季度至少要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 这些要求,最终将会作用于紧急时刻。据清水乡初级中学负责人介绍,该校每个月基本上要进行四次演练,震发当晚10点,学校还进行了地震应急夜间演练;老师们发现地震了,许多人不顾危险第一时间冲入学生宿舍组织学生有序撤离。 当下教科书式集体避险案例频现,但也不必讳言,现实中也还存在一些学校对安全应急教育重视不够,教育宣传照本宣科、枯燥乏味,实操演练流于形式、注重纸面、实际操作难以配合、缺少办法等问题。如,同是这场地震,有媒体报道,地震发生后,某校宿管员不给学生开大门,导致全体学生不能有序撤离,有的学生只好砸窗逃生。对于这类情况,每位5·12地震的亲历者,每位身处地震带的人,每位关注公共安全的人,都难免担忧。 于国家而言,安全是社会和谐的基石;于家庭而言,安全是幸福生活的起点;于学校而言,安全是开展教育教学的保障。地震发生时间不可预测,破坏程度极大,个人、学校的自救自护能力至关重要。教科书式集体避险案例,提醒学校当更加重视应急避险教育、应急避险演练,切实增强师生应急避险意识、风险规避能力,自觉向“优秀生”看齐,切不可因“懒”失大,给自己、他人、社会、国家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井山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