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在京发布《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根据《报告》,2022年未成年网民规模已突破1.93亿。 (12月24日《工人日报》)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未成年网民规模越来越大,未成年人首次上网的年龄也不断下降。如《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不断扩大,2018~2022年,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从93.7%增长到97.2%,基本达到饱和状态。未成年人用网低龄化趋势明显,过去5年小学阶段的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从89.5%提升至95.1%。 但需要警惕的是,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他们缺乏自控能力,玩网络游戏、刷短视频等容易成瘾,这会影响他们的学业及身体健康。况且现在的网络空间充斥一些如暴力、色情、恐怖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接触的信息。同时,他们还可能掉进无良平台、主播设下的“氪金”陷阱,如“打赏”、为玩游戏充值巨款等未成年人网上高额消费现象。一些家长监护缺位、学校教育缺失,未成年人“手机成瘾”的问题也较为严重。 所以,网络保护要跟上未成年人“触网”速度,要为近两亿未成年网民筑起“安全网”。要防范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产生“双刃剑效应”,对未成年人用网进行有效管理,让互联网对未成年人发挥正向作用,就要防范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要加强对不法App、不法分子的查处与惩治力度,为未成年人筑牢“网络防火墙”。 比如要让防网络沉迷的“青少年模式”真正发挥作用,而不能成为摆设。还要继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相关制度,补上制度漏洞,拧紧责任链条,加强对未成年人用网的法律保护。监管部门要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力度。家长、学校也不能袖手旁观,而要履行好教育责任、监护责任等,如学校要加强相关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让未成年人能够合理使用网络,家长也要多关注孩子成长,多陪伴孩子,多与孩子沟通,而不能“手机带娃”…… 当然,对于网络,也不能视同洪水猛兽,一禁了之,要做的是,严控未成年人上网的时段时长,织密织牢网络防沉迷的“防线”。从家长、学校、网络平台、监管部门等相关各方,都要守土有责,尽好自身责任,通过疏堵结合,形成各方合力,扎紧“责任藩篱”,不断提升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能力,有效防范未成年人沉迷手机。对网络要用其利,防其弊,让未成年人成为网络的“受益人”,而非“受害者”。让网络不至于成了近两亿未成年网民的“大染缸”,影响他们健康成长。 戴先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