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金评教育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3年12月29日 星期五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保暖” 并不妨碍“知冷”

    低温来袭,冬天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晶莹“冰”纷的世界。 前几日,宁波市各中小学、幼儿园将课堂搬到大自然,开展了烤火野餐、制冰行动、给树穿衣等一系列探究活动,趁着低温让学生学点冷知识。

    (12月26日《现代金报》)

    面对寒冷,甬城各校做出了很多暖心的临时规定,例如,不强求学生穿校服,暂时取消课间操,允许偏远山区、离校较远的学生迟到等,以此护佑学生的安全与健康,赢得广泛的社会赞誉。

    在保护学生的同时,教育之意义,如何在寒冬凸显?宁波部分学校充分利用低温这一季节资源,把课堂搬到大自然中,锻炼学生的意志,让学生学点应对低温的“冷”知识。特别是长江以南地区,温度在零下的时间很短,也难得下一场雪,很多学生对低温有些陌生,接触“冷”知识的机会较少。基于此,抓住低温这一季节资源,让学生学点“冷”知识非常重要。

    学生需要掌握的“冷”知识有很多,例如,校园里的树木及农作物如何过冬?各种树木及农作物在低温时是否要预防病虫害?由于不同的植物耐寒性是不一样的,趁着低温,让学生知道校园里各种植物如何御寒,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亲手给不同的植物穿上合适的“防寒服”。这一过程,有别于以书本为载体的课堂教学,不仅让学生增长了很多课外知识,也锻炼了学生的劳动能力,学生们参与的热情一定非常高。

    下雪了,结冰了,有些课应利用室内与室外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冰雪中更深入地理解书本知识。例如,科学课中学生从理论上知道了“一般情况下,水的凝固点是0℃,糖水的凝固点低于0℃,而浓盐水、白醋的凝固点更低”。如何让学生亲眼见证这一结论?在冰雪天,让学生把水、糖水、浓盐水、白醋等带到室外,亲眼看看它们的变化,不仅有助于他们把理性知识转化成感性知识,还能极大激发他们实验及探究的兴趣。

    低温时,肯定会有少数学生手上、脚上或脸上生了冻疮,此时,可让学生们一起讨论为什么会生冻疮?如何预防?用什么方法能让冻疮好起来?在室外时由于没注意防寒,进到室内后小手红红的,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处理?都应该让学生了解。除此之外,还应让学生具备低温时进行室外运动的能力,例如,跑步、踢毽子,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培养学生开展冰雪运动的能力。

    任何一个学生都需要呵护,特别是在低温及冰雪天气。但是,学生不是温室里的花朵,他们总要到社会中经风雨、见世面、挑战各种困难。所以,在低温时,让学生学点“冷”知识,意义重大。

    吴维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