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金评教育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4年01月26日 星期五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教师招聘“亮明”关系
值得鼓励

1月18日到1月24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就8名2024年教师岗招聘初试通过人员予以公示。公示信息显示,张博爱奇,男,博士研究生,拟聘为教师(事业编),他的父亲是学校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张寿庭。(1月25日《澎湃新闻》)

父亲是学校的处长,儿子报考父亲供职的学校,难免会给人一种“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想法,在公示中明确标注拟聘任的教师,父亲是哪位,这种坦然接受公众监督的姿态值得鼓励。

学校之所以在公示中备注亲属师生关系,是早就规定的。根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事处早前发布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4年度教师等岗位招聘启事》,2024年度招聘人员包括教师、实验员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应聘人员须选择岗位进行申请,每人只能申请1个岗位,须如实填报个人信息以及与本校教职工的近亲属关系、师生关系,如与本校教职工未有近亲属关系或师生关系须填“无”。既然事先规定 ,公示中是少不了的。

学校之所以敢在公示中备注亲属师生关系,显然是有底气的。现在的招聘公开透明,相关程序都会留有影像记录,也有专人监督,即便是查,也是很方便的。与其让人猜,倒不如公示中注明。这同时也表明,学校在招聘教师过程中是力求公平公正的。公示也表明,不怕查,不怕监督。这恰恰是教师招聘中最需要的。

儿子报考父亲供职的学校,只要一切按照规定进行,公开透明,没有暗箱操作,也没有包庇行为,无妨坦然接受监督。公示的内容是有规定的,但对于敏感的信息,应该做到公示,主动接受公众监督,招聘工作越是阳光透明,越是能够获得公众的信任,这对于应聘者来说,更有利,毕竟自己是通过公平考试进来的,而不是凭借父亲、老师的关系进来的。公众对于学校接受监督的姿态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如果有疑问,可依法进行监督。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身正尤其重要,教师招聘容不得半点营私舞弊,否则,如何育人?

王军荣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