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72岁高龄的三鹿集团前董事长田文华已由无期徒刑减刑为有期徒刑18年,再过两三年或许可以保外就医。然而田文华减刑的具体缘由,似乎成了一个不能对外公布的“机密”。担任过田文华代理律师的杨旭升表示,改判减刑连司法系统也没有多少人知情。7月31日,河北省女子监狱回应称,其减刑事宜系依法依规进行。目前,该犯仍在监狱服刑。 (7月31日新华网) 六年之后,“三鹿罪人”田文华再次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灵上,三鹿“毒奶粉”事件给世人造成的创伤至今仍在“滴血”。此语境下,田文华减刑争议不仅再次刺痛公众的神经,更拷问着社会公平正义和司法透明度。 “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这是司法理念,更是社会共识。因此,在减刑缘由成谜、改判过程不透明的情况下,“减刑完全按照流程办理”的说法注定难以服众。人们不免追问:既然减刑合法合规,为何减刑缘由成了不能对外公布的“机密”,连司法系统都没有多少人知情?这显然不合常理,遭到舆论质疑是必然的。 如今河北省女子监狱作出回应,此举值得点赞,但说得还不够详细,无法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据称,服刑期间,田文华认罪服法,遵守监规纪律,先后获得考核记功奖励3次,被评为2010年度狱级改造积极分子,并先后两次减刑,至有期徒刑18年。减刑的缘由看似明朗了,但是说法过于笼统,难以服众,比如,考核记功奖励3次的具体依据是什么,公众无从知晓。 事实证明,在减刑、假释屡屡成为腐败“后门”的情况下,越是秘而不宣,越引发民众猜测。同时,既然选择了公开就要彻底些,过于笼统难免有敷衍舆论的嫌疑,尤其是这种“挤牙膏”的信息发布方式已饱受诟病。 公开是减刑、假释最好的防腐剂,也是树立司法权威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一些犯罪分子通过弄虚作假、权钱交易等手段违法获得减刑、假释的情况并不少见,严重伤害社会公平正义和司法公信力。鉴于此,今年4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减刑、假释案件审理程序的规定》,其最大的亮点就在于提高了审理减刑、假释案件的公开性、透明性,比如完善审前公示制度、加强庭审公开、加强裁判文书公开等,从制度上降低“高墙内腐败”的可能性。 面对一个古稀老人,其家人争取减刑、保外就医的期待可以理解,但前提是要合法,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缺一不可。更重要的是,正义要让社会看得见、感受得到,否则就难以堵住舆论之口。陈广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