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文明宁波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4月05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国清明 追思怀远

  丙申浙东学术先贤祭奠活动在白云庄举行。海曙白云庄社区居民、范桂馥小学和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志愿者共200名代表冒雨祭奠。
  记者 刘波 通讯员 张立 王瑾琛 摄
  今年90岁的抗战老兵翁绍初手持献花,在中山广场双英亭前缅怀先烈。
  记者 刘波 通讯员 张烨 摄

  清明节至,气清景明。历经千年流变,清明节依然是一代代中国人慎终追远的最重要的日子。不仅有“小家”层面上的祭奠祖先亲人,更有将“追思怀远”扩展到国家层面,缅怀先烈。清明节不仅成为绾合传统和现代的文化纽带,更演绎为深沉厚重的民族情结。

  从过去的放一挂鞭炮,烧一沓纸钱,到现在更受欢迎的鲜花,甚至是虚拟的网上祭奠……越来越多的人按新风俗祭奠逝者。岁月之河中,不变的是慎终追远的文化内核,变化的是“思时之敬”的祭奠方式。让我们在缅怀中珍重生者,在感恩中传承责任,在追思怀远中升华家国情怀。记 者 张 昊 通讯员 毛一波 鲍婷婷 邱龙君 

  清明怀先烈 浩风励后人

  宁波四明山被称为浙东抗战的“心脏”。在去年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浙东抗战老兵纪念园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建成,成为对当年英勇抗战的老兵的庄重纪念。

  在清明前夕,浙东抗战老兵纪念园举行了开园以来首次集体公祭。

  公祭仪式上,老兵家属、关爱老兵志愿者、武警官兵、大学生和居民代表等共同缅怀抗战老兵,并为童宏德、唐文龙、袁召坤等三位老兵建衣冠冢。

  浙东抗战老兵纪念园正中央,方尖碑高高伫立,碑体两面分别篆刻“浩气长存”与“碧血丹心”八个大字,方尖碑的四周镶嵌着抗战名将的头部浮雕。

  在威严雄壮的国歌声中,公祭仪式正式开始。现场,社会各界人士一一向纪念碑敬献花篮,并向抗日英烈行静默礼。

  随后,大家来到老兵墓区,由老兵家属为老兵祭酒、献花,全体三鞠躬,向老兵们表达敬意和怀念。

  仪式上,袁平甩拿起白布擦拭爷爷的墓碑,“爷爷的衣冠冢安放在这里,对我们来说,不仅是寄托思念,更多的是一种荣誉,让他和他的战友相伴,让更多的人祭奠他们。”袁平甩是袁召坤的孙女,此次和父亲从奉化赶来参加安葬公祭仪式。

  海曙万安社区也组织社区党员来到这里祭奠英烈。全体党员向抗战先烈敬献花圈,并向纪念碑三鞠躬,向抗战烈士致以深深的敬意。在“抗战时光回廊”中,44块青石全景展示了抗战逐步走向胜利的历史进程,每一块青石上都有二维码,用手机扫一扫,就会出现逝者生前的经历和故事。党员们纷纷拿出手机扫码,认真阅读英烈事迹。“今天很难得来这里参观,感受到了抗战英雄们不屈不挠的意志,很受感染和教育。”今年70岁的社区党员卢秀兰说。

  春风含情,慰藉烈士英魂;青山有爱,胸怀英雄忠骨。清明节之际,奉化市各界以及各中小学数千人来到奉化烈士陵园祭扫缅怀先烈。奉化尚田中心小学253名师生怀着庄重的心情向革命烈士默哀三分钟,并敬献了花圈,烈士们谱写的一曲曲英勇悲壮的历史篇章震撼着同学们的心灵。宁波富达股份有限公司50多名党团员向革命烈士敬献花圈、向革命烈士鞠躬、重温入党宣誓,并绕行一周瞻仰纪念碑,通过这种简朴而庄严的方式,寄托对先烈的无尽哀思。

  宁波学子网上祭英烈

  “也许石碑上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但是你们的事迹一直镌刻在我们心里。英烈们,我要向你们致敬!”4月1日,在镇海骆驼中心学校德育小课上,全校各班在班主任老师的组织引领下开展了“网上祭英烈”活动。活动现场,孩子们怀着崇敬之情诵读寄语、撰写感言、参与网上拜祭、敬献鲜花,以此缅怀革命先烈。

  洪宇欣同学说:“多少英烈为我们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五星红旗,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现在的安宁。我会用实际行动来继承先烈们的精神,让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各个班级还开展了“缅怀先烈传承民族精神”主题班会,“话说清明”专题节目的观看,让孩子们对清明节的知识温故而知新;《清明》《寒食》等清明节相关诗词的诵读,体会古人对清明节的种种感触;各班主任老师通过生动的故事与视频图片让学生们深深感受到如今美好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懂得思源感恩,传承民族精神。继而产生对那些革命先驱的崇敬与敬仰。随即布置德育家庭作业,让每位学生用留言的形式记载下了对英烈的缅怀和感恩之情。

  与此同时,学校还结合孝德体验活动倡导学生在清明节期间,和父母或长辈一同“绿色”扫墓,放弃焚香、烧纸等传统的祭祀方式,推崇“植树祭故人”“鲜花表情思”“心语寄深情”等环保、文明的祭奠方式,悼念已逝的亲人,走近自然,关爱自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记者获悉,为了让未成年人从小接受传统文化教育,追忆先人、缅怀英烈,宁波市积极组织全市未成年人开展了“网上祭英烈”活动,通过登录中国文明网“网上祭英烈”平台,表达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和崇敬之情。

  倡议发出后,得到广大未成年人的响应。象山丹城三小少先队员们纷纷登录网上平台,参加网上缅怀纪念活动,在网上向先贤先烈鞠躬献花、发表祭奠感言、抒写心声体会。同学们纷纷表示,要珍惜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今天的美好生活;努力提高自己的素养,好好学习,成为社会有用之才,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低碳祭扫理念深入人心

  献上一束鲜花,擦拭一下墓碑,向故去的亲人表达无尽追思。昨天早上,手捧鲜花、提着祭品和点心的人流络绎不绝地从轨道交通1号线宝幢站出口闸机处蜂拥而出。随着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的开通,“地铁+公交”成为新的扫墓出行方式。  

  熙熙攘攘的“扫墓大军”中,一群身着马甲的志愿者格外引人注目。在地铁宝幢站出口,穿着蓝色马甲、头发花白的张帆芳老人正忙碌着。他今年58岁,是全国学雷锋活动先进个人。“您要去沙堰墓区吧?前面右拐坐微51路。”张帆芳面带笑容,热情地为路人引导。早在20年前,张帆芳就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张帆芳的同事高学今年60岁,下个月就要退休了,他也乘坐最早一班地铁来到五乡站。“能帮助别人,自己也开心,我的姐姐、妹妹都是志愿者。”他说,虽然退休后要退出公司学雷锋小组,但志愿服务的脚步不会停,他依然会帮老人理发、按摩,为困难群众捐款捐物。

  “蓝色马甲”的另一头,活跃着一批“红色马甲”,他们是来自万里学院义教中心的志愿者,大多是“95后”。面对川流不息的扫墓人群,他们的工作是引导、带路、劝阻和发放地图。“私底下做过很多功课,对地铁站和墓区的路熟记于心,当我给出的答案得到发出肺腑的谢谢时,站得再腿软也甘之如饴。”一位姓袁的志愿者说。

  “花圈、鲜花、鞭炮,过来看看!”宝同路上,沿线商贩早已将祭祀用品摆上摊,向上山的扫墓客吆喝。

  不知从何时起,清明扫墓祭品也走起了“高大上”路线,除却冥币等传统用品外,纸质的各种“新产品”也出现在扫墓人的眼前:苹果手机、电视、别墅,样样齐全。

  从现场销售情况看,今年的菊花仍以最能寄托哀思的白菊和黄菊为主,每束售价在5元至15元之间,较去年价格略有上涨。此外,百合、粉色康乃馨等素雅的鲜花也成了扫墓客挑选的对象。

  文明祭奠方式的演变,折射出低碳祭扫理念深入人心,文明祭祀新风渐起,网站纪念、微信祈福等方式也开始受到大家关注。市民王先生表示:“去年,我曾经尝试过网上祭奠。人们不用再拥挤着去墓地凭吊,只需要通过互联网,献一束鲜花,点一支蜡烛,写下自己的追思,这种方式不仅环保,而且时尚。”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